2007年5月15日星期二

德干: 埃洛拉石窟



很多人因为去过了阿旃陀石窟, 就不去埃洛拉(Ellora)石窟了. 认为没必要在同一地区参观两个类似的石窟. 其实, 同为1983年世界遗产的埃洛拉石窟也许更有看头, 和阿旃陀石窟也不太相同. 一般认为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最佳, 而埃洛拉石窟的石刻较有特色. 但实际上, 埃洛拉石窟的特色是其建筑风格. 由于埃洛拉石窟所在的玄武岩没有阿旃陀那么陡峭, 石窟前通常有较大的门庭. 有些石窟是自上而下建成的大型多层结构, 很像当今的学校宿舍. 但石窟是由整个山体镂空而成的, 那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啊.

此外, 阿旃陀石窟是清一色的佛教石窟, 而在埃洛拉的34个石窟庙宇中, 既可以看到佛教中庄重的佛陀, 印度教中起舞的湿婆, 也可看到耆那教赤身裸体的大雄, 真是集印度石窟圣殿之大成. 参观一群埃洛拉石窟就等于参观了一座印度宗教的博物馆, 同一景点也就见证了这些教派在印度本土的兴衰. 有些石窟的规模已经很大, 和普通的现代庙宇建筑群已无二样, 从大殿到高塔, 从回廊到梯级, 一应俱全. 埃洛拉第16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石雕, 据说7000人花了150年才建成, 真是鬼斧神工. 总之游阿旃陀是惊艳, 参观埃洛拉则是惊叹!

位于德干高原上的埃洛拉石窟离奥兰伽巴只有30公里, 也离阿旃陀石窟不算太远. 去埃洛拉石窟, 同样也在奥兰伽巴汽车站坐大巴. 埃洛拉站台就在阿旃陀站台的旁边. 不要理会站台上拉客的人, 突突车不适合去埃洛拉, 旅游车则太贵了, 直接上去埃洛拉的大巴就 成了. 大巴车费19卢比, 很便宜, 车程也不到一个小时. 虽然车程较短, 但由于埃洛拉石窟的分布较为分散, 从第1窟到第34窟有2公里之遥, 所以还是要尽早出发, 才能玩遍各窟. 除了带电筒, 最好穿运动鞋便于走山路, 埃洛拉的多数石窟不用脱鞋就能进入.

奇怪的是, 埃洛拉也不是这趟巴士的终点站. 好在售票员会提醒游客在一排小店前的路边下车. 下车的地方是个丁字路口, 一回头就能看到那条通往石窟的小路. 回程时, 可以在下车处马路对面等回奥兰伽巴的汽车. 如等不到大巴, 也可以搭吉普车, 车费为20卢比. 不过不要上空车, 空车会一直在这一带兜圈子, 找搭客, 浪费时间. 吉普车会在中途停一站, 时间早的话, 可以在此顺游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城堡.

顺着入窟小路一直走, 就到石窟群中部的第16窟鸡罗挲神庙. 这个神庙是埃洛拉的精华, 留到午后再看(庙门朝西, 午后光线较好). 第16窟这是整个石窟群维一收费的地方, 也是人最多的地方. 其它石窟不收费, 人也比较少. 当然也没人管理, 游客都直接穿鞋入内. 有些石窟也成了蝙蝠的窝, 臭气难闻. 从16窟向左转走到头, 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石窟, 编号从1到12, 很清楚地标在入口处. 埃洛拉的佛教石窟多为大乘佛教的石窟精舍, 建于公元600到800年之间, 当时正是戒日王在印度复兴佛教的时期. 众佛僧之所以选中埃洛拉开凿石窟精舍, 是因为这个地方靠近古印度南北贸易的要道. 由于埃洛拉的地理位置较好, 7世纪后, 就取代阿旃陀石窟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佛教石窟了.

埃洛拉石窟的地形看起来较为复杂, 佛教石窟一带山凹间就有一个小瀑布, 景色极佳. 佛教石窟的重点是第5,10和12窟. 第1和2窟开凿的最早, 充分体现早期佛教力求平民化的特点, 装饰相当简朴, 但2窟中的坐佛还是很精致. 第5窟是个大讲堂. 大堂长达36米, 宽18米, 由24根罗曼柱支撑, 共有20间佛舍, 见证当时的佛舍颇具规模. 第5窟的佛龛内也供着一佛二菩萨经典式雕像. 第6和9窟的雕像或浮雕非常好, 除了佛像, 也出现了菩萨以及密宗女神像, 可以看出佛教的审美观已从简朴走向华丽了. 第10窟是埃洛拉石窟中唯一的一座佛殿, 因其仿木拱顶而被称为木匠佛殿. 舍利塔, 坐佛和飞天是该窟的特色. 其舍利塔高达8米, 前面有一座高5米的佛龛及3米高的坐佛. 除了佛像, 也可以看到莲花及金刚菩萨.

第11和12窟虽为精舍, 但其华丽程度决不亚与佛殿. 名为三层精舍(Tin Tala)第12窟是晚期大乘佛教精舍的代表. 这个建于1200多年前的三层结构, 也许是印度最早的大型三层石窟建筑, 可以住上40个和尚. 这个建筑完全由人工将整个山体镂空建成, 天花板和地板能够保持相当的水平, 不能不让人佩服. 石窟的三楼刻满了雕像, 佛像的两边则各有五尊菩萨雕像, 都高达2米. 此外, 也有其它成排的佛像, 菩萨和女神.

佛教由小乘到大乘, 由显宗到密宗, 由简朴到华丽, 从而达到了顶峰. 又从直观到神秘, 感性到考证, 逐渐开始脱离印度大众, 信徒越来越少. 在此同时, 印度教通过对婆罗门教重新包装而兴起. 印度教吸收了大部分佛教与耆那教教义, 同化了佛教, 又重新占据了印度人的心田. 从而, 印度教大众虔诚派兴起, 取代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地位. 从此, 佛教的光芒在印度逐渐消失, 反而在中亚及中国兴起了.


印度教在德干高原上兴起之后, 继续在埃洛拉修石窟. 经过200多年(7-8世纪), 留下17座石窟(编号13-29). 其中第14, 15, 16和29窟是重点. 早期的印度教石窟(13-16窟)与佛教石窟类似, 是在原佛教石窟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 有些似乎只是将佛像换成印度神像而已. 此外, 在早期的石窟中,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似乎享有相同的地位. 比方, 第14窟既有湿婆像, 也有毗湿奴像等. 第15窟则湿婆, 毗湿奴, 三神并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