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T79o2JMU0Tgef-N5i_gG2vFdPBOcTaKfa_YE9M9SihXNIJ-ubCtLTjNc_uGiWBM5_4TbFFO6Bl-zLaNnXZt7yuWBKwpkab0lQgKBoDpmh2UugJkfOoJxrLBxi9XLs6Hrxcxau5wSlCrs/s400/ueb02g.jpg)
大约在1万2千年前, 北美的巨大冰川开始消融. 巨量的冰水形成了今日美加边界处的五大湖. 大量的湖水, 从西流向东, 贯通五湖, 最后流入大海. 正是, 五湖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中, 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尼亚加拉河, 虽然只有50多公里长, 落差却高达100米. 流量, 落差, 再加上这里的特殊白云岩地质环境, 造就了尼亚加拉大瀑布, 这一惊世奇观.
就在那白令陆桥消失之前, 最后一批的古东亚移民, 北美土著的祖先, 来到了北美. 其中一群土著最终来到了大瀑布地区. 他们为大瀑布所产生的雷鸣般的巨响而感到震撼. 大瀑布的声响让他们想起了那遥远的东亚故乡, 想起了昆仑的雷龙之神. 大瀑布产生的声音不就是龙龙(隆隆)之声吗? 从此, 他们就将瀑布当成雷之神祭拜了起来. 也将大瀑布叫做尼加拉瓜(Niagara), 北美土语中雷神之鸣的意思. 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 这里已看不到美洲土著的影子了. 也没人知到他们信仰的雷龙了. 相反, 大瀑布到处都是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 这里, 每年到访的游客超过1千万人次. 胜过许多美洲的著名世界遗产景点.
先去展望角(Prospect Point), 近距离地观赏美国瀑布. 虽然, 美国瀑布只占大瀑布总水量的百分之十, 近距离地观看, 还是十分地壮观. 美国瀑布宽达300多米, 高30多米. 也算是个大瀑布了. 可是和旁边的马蹄形瀑布比起来, 就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游客免不了还要花钱, 参加半个小时的雾中少女(Maid of Mist)号船游. 正面看一看, 感受一下巨大的马蹄形瀑布.
排入了雾中少女号的购票长队. 慢慢地移到售票窗口, 花了13块5, 买了张船票. 随船票, 售票员还附送一张雾中少女号的明信片, 供游客收藏. 长长的人龙在观景塔(Prospect Point Observation Tower)上面绕了几圈. 游客们一边排队, 一边观景, 时间打发得很快. 从观景塔看下去, 雾中少女的码头和雾中少女池中游船都是小小的. 而穿上蓝色雨衣的游客, 更像一群蓝蚂蚁. 只见, 雾中少女号分别从美国和加拿大二方的码头交替出发. 一艘接一艘, 连续不断.
好不容易排到了电梯口, 和其他游客一起乘电梯, 下到观景塔的底层, 继续在长蛇阵后面排队. 这时, 工作人员会逐个发放一件印有雾中少女号字样(Maid of Mist Since 1846)的雨衣. 雨衣在使用完之后, 可以留作纪念. 还不错.
穿好雨衣之后, 游客就可以顺序登船了. 随后, 游轮就沿着尼加拉瓜河逆流而上, 先经过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 再冲刺马蹄形瀑布. 在上下几次冲刺, 将游客们浇成落汤鸡之后, 就胜利返航了. 回来时, 再次经过新娘面纱瀑布和美国瀑布, 返回美方的码头.
还别说, 开始的时候, 雾水细细的, 还真有点少女之雾的感觉. 可是到后来, 就不对了. 马蹄形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巨大的水柱, 在一片轰隆声中, 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令人难以睁开双眼. 几个游客, 不畏艰难, 在枪林弹雨之下, 抢拍上几个镜头, 变成了落汤鸡. 在这倾缸子大雨的打击下, 不知到谁还会认为这是一种少女的温柔呢?
从下面看美国瀑布, 可以清楚地看到, 激流冲击瀑布底下层层顽岩的景像. 岩石激起的白浪, 与白茫茫的瀑布水雾连成一片. 煞是好看. 从这里看去, 新娘面纱瀑布像一条细细的白练, 神秘而优婉. 不愧被称为新娘面纱. 而马蹄形瀑布, 就像是一个长700米高50米的水幕, 非常壮观. 因为总有雾气在前面升腾, 难见马蹄形瀑布的庐山真面目.
下船之后, 还可以在观景塔下面转转. 某个角度, 可以近距离地从下面观赏美国瀑布. 乘电梯再次登上观景塔之后, 再拍上几张风景照. 观景塔上, 这边风景独好. 一面是美国瀑布的全景. 另一面则是尼亚加拉河谷上面的彩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