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加东: 渥太华到蒙特利尔


渥太华是座花园城市. 整个市区被渥太华河, 丽都河以及丽都运河所环绕. 城中到处可见草坪, 绿地和花坛. 蓝天绿地, 花红叶黄, 那就是渥太华了.
渥太华也是座文化城市. 市内共有30家博物馆, 三所大学, 以及50多间艺术馆和剧院. 虽然, 这里的博物馆不似华盛顿那样可以免费参观. 但只要买张35块的博物馆证, 就可以进入9家主要的博物馆参观. 也还算不错.
渥太华还是座移民城市. 各大洲来的移民都将这里当成自已的家园. 他们也将各自的文化生活方式, 在这里发扬光大. 这样, 渥太华也就变成加拿大多元化的一个缩影.
很久很久以前, 一批北美土著土著, 利用渥太华河泛舟而穿梭于河岸各部落, 进行贸易. 土著商人在这里建立了自已的家园, 而被称为商人之家. 商人之家也就是土语中的阿达瓦(ottawa). 后来, 阿达瓦就变成加拿大首都的名子, 渥太华.
后来, 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在这里建立殖民点. 他们建起了西式的洋楼和教堂. 1937年, 在改建渥太华市区时, 法裔建筑师雅克.格勒贝又采用棋盘式的街道格局. 此外, 居民区, 商业区, 办公区, 文化区及科教区的建设也多采用英法式的建筑风格. 从此, 英法式的建筑就在渥太华市区占具了主导的地位.

后来, 美式的玻璃摩天楼之风也吹到此地. 金融街上也有不少玻璃摩天高楼. 而随后到来的亚洲移民, 也在市区开起了亚洲风味的餐馆. 人说, 有水有空气的地方就会有华人. 而华人一多了就产生华人聚集的唐人街. 渥太华自然也有个一两条唐人街. 此外, 渥太华还有一家加华文化中心. 这座由古教堂改建而成的华人活动中心, 成为渥太华华人新的集聚地点.
说起来, 加东主要有两家长途巴士公司. Coach公司的巴士多从多伦多, 经过金斯敦开往蒙特利尔. 而另一公司的灰狗巴士则主要从多伦多, 经渥太华去蒙特利尔. 这样, 乘灰狗巴士从渥太华去蒙特利尔就很方便. 灰狗巴士的班次很频密, 而渥太华到蒙特利尔车程, 也只需要2个多小时.

如果说多伦多是加拿大的经济中心,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政治中心, 那么蒙特利尔也就是加拿大的文化艺术中心了. 蒙特利尔不仅拥有众多的剧场和表演场地供观众欣赏艺术表演. 蒙特利尔同时也是加拿大的时装及时尚中心. 此外, 蒙特利尔的饮食文化也具有相当的地位. 有点像美国的纽约.
此外, 蒙特利尔的古老建筑既有法式的浪漫, 又不失英式的典雅. 老街上, 只见那古老的石板路边, 一排排的旧建筑, 路边的法式咖啡座, 让人流连忘返. 难道, 时间倒流了吗?
蒙特利尔是仅次于巴黎的世界第二大法语城市. 所以, 蒙特利尔也被叫做小巴黎. 魁北克及蒙特利尔的官方语言是法语. 在这里, 满街都是法文招牌. 广告牌上用的文字也是法文. 和其它北美城市大不相同.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加东: 渥太华的威林顿大街


要了解一个城市, 最好方法就是在城里找上一条老街, 走上一走. 一路上, 边走边看, 边走边玩, 边走边吃. 看看路边的历史建筑, 走进博物院参观一下, 再转转市场商场, 吃吃街边小吃. 用心体会那城市的风情, 那街道的脉动.


要在渥太华选一条有代表性的大街, 首先想到的就是威林顿大街(Wellington Street), 那条最古老的街道. 1826年, 约翰.拜(John By)为修丽都运河, 而在渥太华河畔建立拜城(今渥太华)时, 城里只有一条主要的大街. 这条大街以丽都运河为界, 西段叫做威林顿大街, 而东段则叫做丽都大街(Rideau Street). 如今, 这两条相连的大街仍然是渥太华市中心最重要的街道.



丽都大街是渥太华的一条商业街. 在这里, 从现代的丽都购物中心(Rideau Centre), 到古老的拜沃市场(1848年)都能找得到. 此外, 丽都大街上还有建于1912年的城堡旅馆(Chateau Laurier)和旧中央火车站(今政府会议中心)等旧建筑. 城堡旅馆是座法国文艺复兴式的城堡建筑, 很有童话的色彩, 也非常漂亮.


威林顿大街从丽都运河上面的Sapper桥开始. 站在桥上, 可以看到丽都运河, 城堡旅馆以及旧中央火车站. 过了桥向西, 就是那个三角形的联邦广场了. 站在联邦广场上, 可以看到对面Elgin街上, 法国城堡式的邮政总局(1937年)和红砖的中央律师事务所(1890年).


在那小小的联邦广场上, 矗立着21米高的花岗岩国家战争纪念碑(National War Memoral). 纪念碑的前面是座无名战士墓. 而在纪念碑中间的平台之上, 立着20多个各式各样战士铜像, 诩诩如生. 纪念碑的顶端是座和平及自由的双女神铜像. 象征着世界和平, 永无战争.



从联邦广场向西走过一条街, 右边就是国会大厦那三座哥特式的建筑. 左边的威林顿街80号则是法国第二帝国式的加拿大总理办公楼(Langevin Block, 1889年). 总理办公楼旁边的100号则是新古典式前美国大使馆(1931年), 现为加拿大肖像美术馆(Portrait Gallery of Canada). 再旁边的140号是维多利亚大楼(Victoria Building,1928年), 现在是加拿大参议院的办公楼.


再向前走, 威林顿街144号是蒙特利尔银行的旧大楼(1929年). 蒙特利尔银行是加拿大最古老的银行. 在1929-2005年之前, 其总部就设在这栋大楼里. 银行大楼旁边的180号是旧大都会人寿保险(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大楼(1927年). 这座罗马科林柱式的建筑, 也叫做威林顿大楼, 现在是加拿大下议院的办公楼.


向前走过一条街, 那里的威林顿街245号是加拿大银行的建筑群. 前面小小的旧楼建于1938年, 是一座新古典式的花岗岩建筑. 旧楼的铜门也很有特色. 后面玻璃塔楼的面积很大, 建于1979年. 在加拿大银行里面, 还有一间钱币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加拿大银行对面的哥特式建筑也是政府的办公楼. 联邦大楼(Confederation Building, 1929年)和司法大楼(Justice Building, 1938年), 都是议员的办公室. 两栋大楼古色古香, 很有看头.



再向前走, 就可以看见装饰艺术式的加拿大最高法院(1939年)了. 如果提前预约了的话, 游客可以参加免费的最高法院导览. 进去看一看. 否则, 就只能在外面看看了. 在外面, 除了可以看看法院的建筑, 还有几个铜像可看. 最高法院的前面有两个旗杆. 平常只有西面的旗杆上挂着国旗. 而东面的旗杆只有在法院开庭时, 才挂国旗.


加拿大的最高法院成立于1875年. 但在当时, 加拿大最高法院并不"最高". 英国枢密院才是加拿大案件的终审法庭. 到了1931年, 加拿大才立法, 将加拿大最高法院指定为刑事案件的终审法庭. 但一直到了1949年, 加拿大最高法院才成为加拿大所有案件的终审法庭. 至到那时, 加拿大才真正取得了完全的司法独立.


最高法院对面的圣安德鲁长老会教堂(St Andrew's Presbyterian Church), 建于1828年, 是渥太华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当年, 这里有许多为修建丽都运河而来的苏格兰和爱尔兰裔劳工. 在修运河的同时, 他们也修建了这座苏格兰式的教堂. 虽然该教堂在1872年又被重建了一次, 其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建筑风格仍然保留了下来.


再往西走, 是政府的东西纪念大楼(East and West Memorial Building). 现在分别是加拿大的司法部和国防部的办公楼. 在国防部大楼的斜对面, 可以找到加拿大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Canada). 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对外开放, 可以找到很多加拿大的资料.


整条威林顿大街到这里, 也就走得差不多了. 再往前的话, 还可以走去加拿大战争博物馆(Canadian War Museum)参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