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

下南洋: 南洋同盟会总部晚晴园


建于1880年的晚晴园, 是一栋独立式的二层洋房. 在新加坡, 这类洋房很多, 单从外表上看, 也看不出这房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 当年孙中山曾在此建立了南洋同盟会. 作为南洋同盟会的总部, 孙中山也曾在这里策划了多次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起义. 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晚晴园位于新加坡的大人(Tai Gin)路12号, 地点比较隐蔽, 公共交通也不太多. 可以在游完新加坡小印度之后, 乘坐130号公车到马里士他(Balestier)路, 看到中山公园的牌子, 就下车. 从大路拐进小路(Ah Hood Road), 在一片高楼之边, 才能找到这栋不起眼的小洋楼. 游人可以随便进入晚晴园游玩和拍照, 但是要进入建筑内部看图片展览, 就要买4块钱的入门票.


1905年, 南洋的橡胶大王张永福, 为其母亲买下了这栋洋楼. 张永福将此地改名为晚晴园. 晚晴这两个字取自李商隐的诗句: 人间重晚晴. 他希望母亲能在此安度晚年, 晚景常好. 后来, 张永福成为南洋同盟会的骨干, 并将晚晴园贡献给孙中山和同盟会. 从此, 晚晴园才成为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据点.


1905年8月, 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的成员主要来自黄兴与宋教仁的华兴会, 孙中山的兴中会, 以及章太炎的光复会. 东京同盟会的机关报为<民报>. 孙中山也为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东京同盟会的领袖, 除了总理孙中山, 庶务黄兴之外, 还有胡汉民, 汪兆铭, 宋教仁和廖仲恺等人. 其中的胡汉民, 汪兆铭和廖仲恺, 后来成为孙中山最重要的三个亲信.


次年4月, 孙中山亲自来到英属海峡殖民地的首府新加坡, 筹建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以领导南洋地区的革命活动. 当时, 南洋华人占全球海外华人人数的近80%, 人数高达600万, 是同盟会最重要的募款地点. 张永福等人将孙中山迎入晚晴园, 并将晚晴园提供给孙中山居住及从事革命活动. 从此, 一直到1910年, 辛亥革命成功的前夕, 晚晴园一直都是同盟会在南洋的革命活动中心.



1906年4月6日, 在孙中山的主持下, 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晚晴园成立. 会所也就设在晚晴园. 当时选出的分会领导班子, 主要有会长陈楚楠, 副会长张永福和外交主任林义顺等. 后来, 又有黄乃裳, 陈武烈, 林文庆和陈嘉庚等南洋名人加入了新加坡同盟会. 分会的会员曾高达4百多人.


几个月之后, 孙中山又带着同盟会的大秘书胡汉民来到了晚晴园. 晚晴园很安静, 很适合静思和写作. 胡汉民就在此地起草了同盟会的会章, 为扩大各地的同盟会作好了准备.


1907年3月, 在日本政府的要求下, 孙中山被迫离开了日本. 不久, 孙中山又和东京同盟会光复会派的陶成章等人闹翻. 孙中山就决定将其革命活动的地点转移到南洋. 在南洋各地, 遥控国内的革命军, 发动了八次反抗清廷的武装起义.


1908年, 孙中山在南洋另立同盟会总部, 任命胡汉民为总部长, 领导整个东南亚各地的分会. 除了胡汉民, 汪兆铭也在南洋帮助孙中山, 宣传革命, 筹募义款, 策划各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起义. 同时, 黄兴, 胡汉民及汪兆铭等人也将新加坡的<中兴日报>, 当成同盟会的机关报, 和南洋保皇党展开论战.


除了多位革命同志, 孙中山在南洋时, 身边也有爱人同志陈粹芬伴随左右. 又有陈粹芬的哥哥陈和担任私人保镖, 防止清廷特务的暗杀. 晚晴园门口的烈士树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今日, 晚晴园已成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在展览馆的一楼, 可以看到当年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时的合影照片. 一楼的和平室, 也用10面革命旗帜代表孙中山领导的10次反清起义.



二楼的走廊上挂着的博爱二字, 据说是孙中山的真迹. 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并受洗为基督徒. 博爱就成为其核心思想. 正如他说的那样, 博爱是"人类宝筏, 政治极则".


二楼的南洋室有幅名为<华侨是革命之母>的油画. 孙中山说的华侨是革命之母, 正是对海外华人对革命的无私贡献最好的肯定. 二楼的新加坡室有一组蜡像, 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在此开会的情景. 在画面中除了可以看到孙中山和几个革命同志, 还可以看追随孙中山十几年的红颜知已陈粹芬. 而在窗边望风的男子, 正是陈粹芬的哥哥陈和.


陈粹芬18岁就在香港追随孙文, 没有名份. 一直到1912年, 孙文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后, 陈粹芬才因病引退. 默默耕耘十几年, 也没在民国革命史中留下一笔记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