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j7Q0adxdeU2h6PFg0S4_ACjzbtAS6rV9owhm2Jg6LJoGEFU4_ODlq-yDG9YT_Nv0v-6FmaF-4Q0xNpIAue8XZvHgn_gCegC6uR6RTvaiSJomkxviHpieWWlZ1Q5bpwLOhMcefP_VgmIE/s400/sg05b.jpg)
建于1880年的晚晴园, 是一栋独立式的二层洋房. 在新加坡, 这类洋房很多, 单从外表上看, 也看不出这房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 当年孙中山曾在此建立了南洋同盟会. 作为南洋同盟会的总部, 孙中山也曾在这里策划了多次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起义. 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晚晴园位于新加坡的大人(Tai Gin)路12号, 地点比较隐蔽, 公共交通也不太多. 可以在游完新加坡小印度之后, 乘坐130号公车到马里士他(Balestier)路, 看到中山公园的牌子, 就下车. 从大路拐进小路(Ah Hood Road), 在一片高楼之边, 才能找到这栋不起眼的小洋楼. 游人可以随便进入晚晴园游玩和拍照, 但是要进入建筑内部看图片展览, 就要买4块钱的入门票.
1905年, 南洋的橡胶大王张永福, 为其母亲买下了这栋洋楼. 张永福将此地改名为晚晴园. 晚晴这两个字取自李商隐的诗句: 人间重晚晴. 他希望母亲能在此安度晚年, 晚景常好. 后来, 张永福成为南洋同盟会的骨干, 并将晚晴园贡献给孙中山和同盟会. 从此, 晚晴园才成为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据点.
1905年8月, 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的成员主要来自黄兴与宋教仁的华兴会, 孙中山的兴中会, 以及章太炎的光复会. 东京同盟会的机关报为<民报>. 孙中山也为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东京同盟会的领袖, 除了总理孙中山, 庶务黄兴之外, 还有胡汉民, 汪兆铭, 宋教仁和廖仲恺等人. 其中的胡汉民, 汪兆铭和廖仲恺, 后来成为孙中山最重要的三个亲信.
次年4月, 孙中山亲自来到英属海峡殖民地的首府新加坡, 筹建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以领导南洋地区的革命活动. 当时, 南洋华人占全球海外华人人数的近80%, 人数高达600万, 是同盟会最重要的募款地点. 张永福等人将孙中山迎入晚晴园, 并将晚晴园提供给孙中山居住及从事革命活动. 从此, 一直到1910年, 辛亥革命成功的前夕, 晚晴园一直都是同盟会在南洋的革命活动中心.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D9BaEcDZIfQlmd7LJJPnyMJpV6ZHuLmRbiZfUxeNKg_8Tg4jVbbPf7WMYl-CIlBD0Am_gzp9HUxnMVa4VsBzkf3tRp5tmvwq8novkSOg7gAle51BFU56LA0JR2BxzVt9kXdNafNZWz4M/s400/sg05n.jpg)
1906年4月6日, 在孙中山的主持下, 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晚晴园成立. 会所也就设在晚晴园. 当时选出的分会领导班子, 主要有会长陈楚楠, 副会长张永福和外交主任林义顺等. 后来, 又有黄乃裳, 陈武烈, 林文庆和陈嘉庚等南洋名人加入了新加坡同盟会. 分会的会员曾高达4百多人.
几个月之后, 孙中山又带着同盟会的大秘书胡汉民来到了晚晴园. 晚晴园很安静, 很适合静思和写作. 胡汉民就在此地起草了同盟会的会章, 为扩大各地的同盟会作好了准备.
1907年3月, 在日本政府的要求下, 孙中山被迫离开了日本. 不久, 孙中山又和东京同盟会光复会派的陶成章等人闹翻. 孙中山就决定将其革命活动的地点转移到南洋. 在南洋各地, 遥控国内的革命军, 发动了八次反抗清廷的武装起义.
1908年, 孙中山在南洋另立同盟会总部, 任命胡汉民为总部长, 领导整个东南亚各地的分会. 除了胡汉民, 汪兆铭也在南洋帮助孙中山, 宣传革命, 筹募义款, 策划各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起义. 同时, 黄兴, 胡汉民及汪兆铭等人也将新加坡的<中兴日报>, 当成同盟会的机关报, 和南洋保皇党展开论战.
除了多位革命同志, 孙中山在南洋时, 身边也有爱人同志陈粹芬伴随左右. 又有陈粹芬的哥哥陈和担任私人保镖, 防止清廷特务的暗杀. 晚晴园门口的烈士树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今日, 晚晴园已成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在展览馆的一楼, 可以看到当年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时的合影照片. 一楼的和平室, 也用10面革命旗帜代表孙中山领导的10次反清起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07Rjx-GYfPhZYUlOzze-kNeUZYACLip8S4CUwUfR5C8PHXp67Hfk5V1Sd88W9qnRRXMeGjdpKw2dxSz5HuHG8D85q9H3hP_NHXNcImdmLGbGL3hIHSLDO3IDtKhkJsaHREGeN8ZdAjqk/s400/sg05f.jpg)
二楼的走廊上挂着的博爱二字, 据说是孙中山的真迹. 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并受洗为基督徒. 博爱就成为其核心思想. 正如他说的那样, 博爱是"人类宝筏, 政治极则".
二楼的南洋室有幅名为<华侨是革命之母>的油画. 孙中山说的华侨是革命之母, 正是对海外华人对革命的无私贡献最好的肯定. 二楼的新加坡室有一组蜡像, 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在此开会的情景. 在画面中除了可以看到孙中山和几个革命同志, 还可以看追随孙中山十几年的红颜知已陈粹芬. 而在窗边望风的男子, 正是陈粹芬的哥哥陈和.
陈粹芬18岁就在香港追随孙文, 没有名份. 一直到1912年, 孙文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后, 陈粹芬才因病引退. 默默耕耘十几年, 也没在民国革命史中留下一笔记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