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不知道印尼, 但一定知道巴厘. 不知道巴厘? 总应该知道乌布了吧. 乌布是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满街都是画廊, 散发出艺术的气息. 在此, 找上一家民居, 住上几天. 买东西, 吃东西, 看演出. 除此而外, 天天就在民居后院里的泳池内泡上半天. 再坐在池边, 对着后面大片的稻田, 发上一回呆. 快乐胜神仙. 难怪, 那么多画家都把乌布当成永久的家呢.
在乌布发够了呆, 让民居的老板联系包了一辆车. 次日, 就来个一天神庙, 火山和梯田之旅. 松松快要懒散光了的筋骨. 很早, 我们就上路了. 先在几间有名的神庙内走了走. 什么象窟, 耶普鲁, 卡威山和圣泉寺, 都走上了一遭. 接着, 就直奔火山而去了.
在巴厘岛, 1700多米高的巴杜尔(Batur)火山不算最高, 也不算最神圣. 阿贡(Agung)火山高达3000多米, 那才是巴厘人心中的圣山. 但是, 可以肯定, 巴杜尔火山是游人到访最多的火山. 基本上, 所有的巴厘司机都会带你去看巴杜尔火山的. 巴杜尔火山也好像是不去圣山, 看火山的唯一选择. 当然, 巴杜尔火山也自有其特别的地方. 正所谓, 山不在高, 有景则灵.
巴杜尔火山具有一种典型的火山套火山的结构. 这种结构在印尼还是蛮常见的. 其外火山形成于3万年前的一次大爆发. 外火山经过长时间的塌陷, 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 巴杜尔这个巨大的破火山口, 直径长达14公里, 十分地惊人.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巴杜尔火山, 不过是这个大火山口内, 沙海之中又冒出来的一个小火山. 这个小火山也不简单, 上面有四个大小不一的火山口. 其中第四号火山口是在1994年喷发时, 新近形成的. 此外, 由于长年累月地下泉水不断地涌出, 雨水不断地集聚, 大沙海内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新月形火山湖.
这就是今日人们在此所看到的, 那湖光山色相辉映的美景了. 一眼望去, 在这个大火山口之内, 一半是沙海和熔岩地貌, 另一半是全岛最大的巴杜尔火山湖. 在沙海和火山湖的中间, 巴杜尔活火山高高地耸立着. 火山湖后面的远处背景, 在大火山口另一个边缘之上, 是那超过2000米高的阿邦(Abang)火山. 巴杜尔火山是非常活跃的火山. 每20年就会喷发一次. 即使在火山的休眠期, 火山口也不时地会冒出白烟.
在交了进山费之后, 我们的车子就行驶在大火山口边缘的山路上了. 一路上, 看到了不少观赏火山的绝佳地点. 可是, 司机不愿停车. 只是说前面的风光会更好. 最后, 车子停在了京打玛尼(Kintamani)附近的一家自助餐厅前面. 估计司机可以从这里拿到不错的回扣. 不用说, 餐厅又贵又不好吃. 这时午餐时间已过, 我们已经很饿了, 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餐厅就建在大火山口边缘的峭壁上, 景色自然没有话说. 边吃饭, 边看景. 只见那双峰的火山顶和广渺的火山湖一览无余.
很多游过京打玛尼的人都大呼上当. 花了不少钱, 吃得不怎么样, 就连火山脚都没踏上. 其实不然. 只要翻开巴厘岛的地形图, 你就会发现, 京打玛尼就位于大火山口边缘的西面. 只是这个火山口也太大了, 不容易被人感觉到罢了. 此外, 在火山口边缘的峭壁上用餐, 也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经历. 所以就不要一直骂那不良店家了. 如果你真要脚踏实地地踩上火山熔岩, 而又不愿费钱费力地爬上火山山顶. 可以叫司机载你下到大火山口内, 也许就能看到1965-2004年间喷发, 新近形成的黑色火山熔岩的痕迹.
京打玛尼原来叫做巴杜尔, 是建在大火山口之内的一个村庄. 在1965年的大喷发之后, 巴杜尔的整个村子, 除了那座村庙, 全都被熔岩所覆盖. 村民只好将村庙搬迁到了大火山口的峭壁之上的安全地带. 又在村庙的旁边, 重新建成了一个新的京打玛尼-巴杜尔双子村. 新镇的地点极佳, 成为游巴厘看火山的必游之地.
火山爆发总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 但与此同时, 散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却又丰富了土壤中的矿物质. 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高山, 又挡住了雨云, 为该地区带来了丰裕的降雨. 村民们利用火山土壤种植包菜和洋葱等富含矿物质的蔬菜, 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此外, 火山灰也有利于巴厘岛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稻田生态系统. 而稻米也养活不知道多少代的巴厘人. 看完火山之后, 司机一般都会带着游客, 去看一看那巴厘人引以为荣的梯田.
据说, 巴厘的先人早在3000多年前, 就从华南出发, 经过台湾和菲律宾, 来到此地. 他们坐着大蓬船, 想必历经了无数的险境和磨难, 千辛万苦才来到了这里. 巴厘人对海难留下了深层的记忆. 至今, 他们还是认为海里有恶魔, 轻易不到海边去. 一批一批南来的移民, 也将家乡的农耕技术及传统文化带来了巴厘岛. 直到今日, 巴厘人仍保留着与中国相似的建筑格局, 以及类似舞狮的一种传统舞蹈. 最重要的是, 巴厘人仍保留着传统的稻田生态体系(Subak).
西方人没吃肉, 就不能算是吃了正餐. 巴厘人没有吃米饭, 就不能算是吃过饭了. 可想而知, 稻米对巴厘人有多么得重要. 此外, 为了能够有效地种植水稻和维护灌溉系统, 巴厘人也组成了紧密合作的社群. 他们共享水源, 铺设水道, 建筑梯田. 如今, 巴厘人还保持传统的水稻种植方法. 播种之后, 等到稻苗长出来. 巴厘人会在耕过的水田里叉秧. 等到水稻长大后, 又要将田里的水放掉(人为制造一种洪水生态?). 其稻子的收割过程有点特别. 通常是人工地将稻穗采下. 而留在田里, 用不着的稻草, 可以通过烧荒的方式烧掉, 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