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8日星期二

德干: 阿旃陀石窟(上)



时间回到公元前5世纪的北印度, 佛祖悉达多80年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终成正果, 追求者也四散而去. 佛灭之后, 佛陀的追求者就自称为佛教徒, 希望通过苦修身心, 最终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在 随后的200-300年中, 佛教的真缔由这些佛教徒广传四方. 佛教追求人人平等的精神在众人的心中得到了共鸣. 从平民到帝王, 都希望利用佛教来反对不公平的婆罗门种性等级制度, 反对婆罗门至高无上的权利. 印度的早期佛教在孔雀王朝达到了巅峰. 阿育王在发动了一场残酷的侵略南印度的战争之后, 突然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了. 阿育王在皈依了佛教之后, 大力宏扬佛法, 网罗各路高僧. 一时间, 孔雀王朝的首府华氏城高僧齐聚, 谈经说法, 好不热闹. 阿育王也大力向国外推行佛法. 其中南传线路最为成功, 佛教从北印度逐渐传到南印度, 锡兰, 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 可惜, 好景不长, 随着阿育王的过世, 佛教在北印度的巅峰期也就结束了. 婆罗门教士卷土重来, 华氏城内的众佛教徒树倒猢狲散, 北印度又成为婆罗门的天下.

这时的南印度对于佛教徒来说, 相对偏安, 是静修的好去处. 不久, 在德干高原的一个偏远的山沟, 来了一群不知名的佛家弟子. 他们来到了一个月牙型花岗岩崖壁前, 停住不走了, 是因为这里如画的风景让人留恋, 还是因为雨季快来了需要找个遮雨之处, 已无人知晓了. 他们爬上山崖, 一锤一凿地掏出了几个石窟作为他们静修的佛教学堂, 住下不走了. 他们在习佛静修之余, 也在僧房的四壁刻像或绘画, 表达对佛祖的敬仰. 洞外放置的水盆可以将阳光反射入洞, 为洞内提供天然的照明. 他们就把这个新家叫做阿旃陀(Ajanta), 翻译成现代华语就是静思佛学院的意思. 谁能料到, 2200年之后, 阿旃陀石窟进 入了世界遗产目录, 也成为南印度最著名景点之一, 又热闹了起来. 由于印度古代留下来绘画不多, 阿旃陀石窟中的壁画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壁画的内容多为佛教故事或者宫廷生活, 而绘画颜料使用天然矿物和植物合成, 色彩鲜艳, 经久不褪色. 也许类似现在的印度细密绘画的颜料, 都是用矿物颜料与柠檬树胶调和而成的.

阿旃陀现有大约30个石窟(只有不到28个开放), 分布在一个长约550米的花岗岩山崖上. 石窟的形式多为精舍(vihara), 当然也有几间佛殿(chaitya). 所谓精舍其实就是和尚的僧房, 内有门厅, 门道, 大厅及石室. 位于石窟两侧的石室一般均为小间的卧室, 内有一两张简单的石床. 中间部份是由石柱支撑的大厅, 众僧在此或悟道参禅或起居用餐. 正对门最里面的佛龛则供奉着佛像. 佛殿则是拜佛之处, 分为中堂, 耳室, 圆室, 舍利塔和拱顶五部分. 其中供奉着的覆钵形舍利塔(Stupa)常被译为浮图, 据说是阿育王创立的, 和狮子石柱一起为阿育王对佛教建筑的两大贡献. 阿旃陀是佛教石窟发源地之一, 对后期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后人将其建筑风格发扬光大, 也就出现了1世纪的巴米扬大佛, 3世纪的龟兹石窟, 4世纪的敦煌石窟, 5世纪的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以及栖霞精舍千佛岩等等.

阿旃陀居于中部的几个石窟始于公元前2世纪, 具有小乘佛教风格. 早期的佛教徒尊从佛祖的教导, 研究为主, 祭拜为辅. 早期佛教学堂也就是思想探索, 弘扬佛法, 讲经布道的地方. 石窟比较简朴沉稳, 一般只用象征手法来纪念佛陀, 不直接雕刻佛像. 但从莲花到菩提, 从轮子到足印, 无不表示对佛祖的深切怀念. 现在看到早期石窟中的佛像多是后期添加的. 早期石窟内的壁画已严重脱落, 非常可惜. 原来, 这些壁画并不是直接画在岩壁上的. 当时, 也许是为了抹平凿痕便于做画, 先人在岩壁上涂上一厘米厚由泥土, 牛粪和谷壳混合而成的草泥, 等到草泥大半干后, 再刷上一层石灰而后才做画. 这样一来, 就为后人保存壁画带来了隐患, 壁画受潮后容易成片地脱落. 就算天然颜料永不褪色, 成片剥落后的壁画看起来还是残缺不全的. 现在虽然采取了禁止闪光灯拍照和限制入窟人数等保护措施, 但可能已为时已晚了.

编号第9的石窟是早期佛殿的代表, 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整个石窟代表佛的心灵身体, 3米高的舍利塔代表佛的涅槃, 石窟的苍穹式拱顶刻上一条条线状石条, 就代表佛的肋骨, 很是壮观. 从石窟门口走进, 就进入了佛的世界. 门外当地人会用一块反光板将阳光返射进去, 以讨取小费. 顺着光线望去, 石拱下的覆钵塔时隐时显. 这种经典场景常出现在介绍阿旃陀石窟的照片上. 门口两侧的佛像雕刻是后来添加的, 故具有大乘佛教的风格. 可惜第9的石窟内的壁画大都残缺不全, 已很难感受当年的风光了. 10号窟也同样开凿得很早(公元前二世纪), 前面有一条山路直通往小溪而到对面的山头. 可能最早来阿旃陀的佛教徒就是从这里攀岩凿洞的. 当年, 英国人史密斯在狩猎时, 也是走的这条路, 才在无意间发现的了10号窟. 史密斯还在10号窟内的壁画上写下了到此一游的大名(John Smith on 28 April 1819). 后人争相效仿, 胡刻乱画, 使得洞内壁画的破坏十分严重. 只有从左侧地面上当年调和颜料凹槽的大小, 可以想象众多画工当年在此画壁画的情景.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