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3l1vKQG6EIkTwEV28ZYVU7eBRHLph-MUeuIvSytN-KfxrnKdCVRhNRW72c_aWTrR-b81Q47IDobLUb3HycVNvAMbNiMmR6nVg361FT5B6VMz9MvY5OVuWofdDLNxkV6C-NdIQkzwqBSc/s400/ind01a.jpg)
当你走在印度的街上, 特别是乡镇, 总会碰到主动打招呼的学生. 他们通常都会问这样三个问题: 你从哪来? 叫什么名? 有没有硬币? 一般, 我只会回答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感觉像是警察问犯人. 而袋里不要说硬币, 就连印有长城的1块纸币都送完了. 当回答班加罗尔(Bengaluru)是我工作的地方时, 大概这不是老师教的标准答案, 他们的脸上显得很困惑, 好像完全不知道班加罗尔是什么地方似的. 虽然, 班加罗尔在印度的名气不大, 但在西方国家可是大大地有名. 在欧美的大公司, 同事们一见面, 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 你们部门班加罗尔了吗? 也就是问, 你们的部门是否已经将主要业务外包了? 外包业务已成了大公司最新的一种流行病, 各公司争先恐后地将可以外包的部门都搬去印度. 从热线服务, 信息通讯, 到财会人事, 后勤运营, 无所不外包.
怪得是, 虽然世界是平的, 但班加罗尔却是欧美公司的最爱, 不知道为何? 难到不远万里来到印度, 就为找一个不像印度的印度城市吗? 又或者只为找一个不太热的高地躲避印度的热浪吗? 实际上, 西方人最喜欢班市的西化和较不热的天气. 就连微软的比尔盖茨也特别钟爱班市, 气得那些来自海得拉巴或金奈等地的人愤愤不平, 我们的城市那点就比不上这个班市煮豆之城了(班加罗尔的原意就是煮豆)? 总之, 流行不需要理由. 班市也就糊里糊涂地变成印度的硅谷了, 大牌的公司林立. 到处可见它们的办公楼, 包括德州仪器, 商业机器, 通用电器, 英特尔, 微软等等. 班市的中心, 也到处可以看到西式的酒吧, 快餐店, 酒店及商场. 这在印度的其它城市是不可思意的事儿. 窜富的人们出手大放, 身边竟然出现华人美娇娘.
在印度的各大城市中, 班加罗尔最令印度人感到骄傲. 这是因为班加罗尔可是印度自己建成的大城, 而不像其它大城新德里, 孟买, 加尔各答或金奈, 是由英国人建的. 当然, 班加罗尔也曾经是英国人经营了50年的军事重地和避暑胜地. 但在当时, 班加罗尔还只是一个小镇. 印度独立后, 尼赫鲁决定将位于德干高原上班加罗尔发展为印度的科技城, 原因是高原的空气较好. 班加罗尔又在1956年取得了美索儿州首府的地位. 当卡纳塔克邦在1973年成立后, 首府班市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城. 但一直到了90年代, 外国企业才大举进军班市, 班市也就成为了印度新兴的电子大城. 但是, 印度的大城和我们所知的国际大都会是不一样的概念. 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机场, 没有立交桥, 没有地铁, 没有成片的高楼大厦, 一个13楼的酒吧就是制高点了. 和其它印度大城一样, 班加罗尔是平面的, 铺的很大. 从城的一头想走到另一头, 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印度大城.
班加罗尔的电子城确实不错, 现代化的建筑, 绿树成荫, 鸟语花香. 园区自行发电, 也有自己的供水系统, 公司也提供免费的交通. 餐厅24小时开放, 小店物品齐全, 还有健身中心等设施, 决不输给任何发达国家的工业园. 员工的工资待遇良好, 教育程度很高, 脸上充满着骄傲. 总之不出城, 不会感到是在印度. 但是, 一走出电子城, 就进入另一个世界了, 交通拥挤, 道路脏乱, 劳工衣衫褴褛, 反差强烈. 这就是印度, 对比鲜明的矛盾统一体. 外国公司的大量涌入, 使得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胜负荷, 水源电力短缺已很严重. 交通也拥塞的很厉害. 乘出租车从电子城到市区需要两个多小时, 每天上下班都是对耐力的考验. 道路虽然不断地拓宽, 也没有多大的改善. 高速公路也是平面的, 看不到立交桥和过街地道, 只见大车, 小车, 突突车互相抢道, 老牛也在道上漫步. 路边还有一个菜市场, 挤满了人群. 更可气的是, 公车就停在路中央上下客, 也不往路边上靠一靠. 上下班时间, 堵在路上几乎动弹不得, 只能和司机聊天解闷.
印度人似乎对这种情况很了解, 不过并不担心. 做不来, 无非就是再外包到其它地区, 还可美其名曰: 提高外包的层次. 看过一段关于印度热线外包服务中心的搞笑短片. 一家印度公司接到了西方国家从电视客户服务到自杀求救中心的外包业务. 公司于是租了两间房间, 安装了十几台热线电话, 请了一位印度接线员和一位洋人经理. 客户无论在何地, 使用那国的热线电话, 都会转去印度, 听到那咖哩飘香的印式英语, 很礼貌的问候语. 一接到电话, 接线员马上在墙上找出该热线服务的清单, 不温不火地一步一步地查询. 无论是你的电视无信号, 还是你感到活在世上没意义, 都会得到标准答案, 但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无论客户怎样发火, 接线员也不会生气. 客户要找经理, 接线员就转去隔壁的洋人. 洋人一边抱着印度娇娃, 一边看着电视中的印度歌舞. 接到投诉的电话, 马上说会转去有关的人处理, 接着又转回接线员. 后来, 电话越来越多, 接线员就对每个客户说请稍候, 放音乐. 慢慢, 接线员乱了阵脚, 张冠李戴了起来. 镜头上, 要自杀的人, 割了脉, 走向放满水的浴缸...
最后, 电话交换机不胜负荷, 冒出了火花, 整个系统瘫痪了. 外包服务中心的业务也就升华了. 不久, 客户无论在何地, 使用那国的热线电话, 都会转去印度, 再通过卫星转去非洲大沙漠, 这回可是沙漠中的无线电话了. 电话里也不再咖哩飘香了, 却充满了撒哈拉的风味. 印度的外包业务从此更上一层楼, 从操作变成了管理. 基础设施不足, 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是不是能解决问题, 也是非洲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