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德干: 比加普南方的阿格拉(上)


人们常说, 到欧洲旅游不需要事先作功课, 随便选个小镇都会很精彩. 这条定律似乎在印度也蛮适用的. 那天, 在一家客栈和店家随意地聊天, 他在听了我的行程安排后, 极力推荐加上一个叫做比加普(Bijapur)的小镇. 说这个小镇是一个很不错的回教城市. 说你都到这一带来了, 不顺便去看一下, 也就太可惜了. 虽然比加普离汉匹只有几百里的路程, 乾坤却大不同, 这正是印度的特色, 土洋参杂多变. 经他这样一说, 不免心动. 掐指算一算, 还有一天多余的时间. 好吧, 那就走一遭吧, 看看这个所谓的南方阿格拉究竟如何.
径直到停车场, 去等那个10卢比去Hospet的大巴, 突突车司机很快就兜了上来. 车费也从100卢比一直降到了20卢比, 他还建议我和另一个等车的日本人同坐, 车费就和大巴一样了. 可是, 日本人一直摇头, 突突车司机只好怏怏而去. 之后, 那个日本人对我说, 不能相信印度人. 我明白他为什么不愿坐突突车了, 只好报以会心的一笑. 到了Hospet, 先到附近市场, 花5卢比买了5只香蕉, 可以在途中垫一垫肚子. 在印度的水果中, 香蕉吃得最多, 在找不到合适的食物和饮水时, 用香蕉裹腹最好不过. 回到车站, 就上了去比加普的汽车. 开车后, 售票员来卖票, 又花了我100多卢比. 在印度的长途汽车上等候, 很有趣, 不时有人上车来兜售食物和瓶装水.
车箱内虽然很热, 但车一开起来就风凉了. 窗外一片田园风光, 除了成群的牛羊, 最常看见就是蔗田了. 现在正是甘蔗开花的季节, 白绒绒的一片, 煞是好看. 由于开斋节近了, 路边上常出现一队一队的回教徒. 当游行队伍的鼓声响起, 让人忍不住想起几百年前, 那回教军对德干印度帝国所擂响的战鼓, 咚咚, 咚咚咚! 当天色一晚, 巴士司机优越的超车技术就显露了出来. 印度的公路多是两车道的, 要超过前面不断出现, 慢悠悠的卡车, 就要不停地驶入反向车道, 时不时与迎面而来的车擦肩而过, 惊险刺激. 但司机很从容, 乘客见多不怪. 就这样, 一路晃悠晃悠, 过了大约6个小时才到达比加普市. 进城时, 夜幕下的残墙废堡, 一片雄浑苍茫. 不错, 蛮对胃口的, 原先的一点疑虑也从此一扫而空了, 看来没有来错.
看看天色已晚, 先在大马路(Station Road)找了个店家住了下来, 住宿费为150卢比. 出去花10卢比吃了一吨晚饭, 又在街上转了转,不得就回到住处研究加普苏的地图. 比加普城的规模不大, 城中的主景, 从戈巴兹墓到依布拉欣园墓, 刚好串成一条线, 花一天就能将它们走个遍.
比加普这个地方, 原来是印度王朝遮娄其的地盘. 在德里苏丹的大军退出南印度之后, 这里就归属于德干苏丹的统治. 后来, 德干苏丹又分裂成5个较小的苏丹国, 比加普苏丹就是这德干五虎之一. 比加普苏丹国处在和德干印度帝国(威迦耶纳噶)斗争的最前沿. 开始的时候, 比加普总处在下风, 都城也曾被印度帝国攻破. 但风水轮流转, 到了1565年, 比加普联和德干的另外4个苏丹, 一举在达利戈达大败德干印度帝国. 不仅斩获了国王的人头, 还血洗帝国的都城汉匹6个月. 从此之后的两三百年当中, 比加普就取代汉匹巴刹成为了著名的钻石珠宝市场了. 据说, 英女王最钟爱的钻石, 光明之山(Koh-I-Noor)也是产自于比加普附近的矿区. 光明之山先是落入了莫卧儿大帝的手中, 后来又流入波斯帝国, 最后才成为英女王王冠上最亮的那一颗钻石. 光明之山本身就是一部西亚的历史教科书, 扑朔迷离, 精彩万分. 可惜, 好景不长在. 比加普在1686年, 落入莫卧儿奥朗则布(Aurangzeb)大帝的手中. 从此, 也就逐渐衰落下去了.
比加普苏丹国的创始人是尤索夫(Yusuf Shahi). 据说, 他是一个土耳其苏丹的王子, 因避难才来到印度. 从他开始的沙赫(Adil Shahi)家族, 几代苏丹都非常酷爱回教艺术和建筑, 在比加普修建了不少美丽的宫殿, 陵墓和漂亮的回教堂. 这些自然就成了比加普的旅游重点. 人们常说, 要看回教建筑, 就得去印度. 除了大名鼎鼎的泰姬陵, 戈巴兹墓也是非常著名的回教建筑, 而依布拉欣墓甚至被称为泰姬陵第二. 因为回教不允许偶像崇拜, 不能像印度教那样专心雕刻神像. 苏丹一骨脑的心思, 就全花在建筑的本体结构上去了. 所以, 一般说来, 这些回教建筑的规模都很宏大, 气势也非常磅礴. 当然, 其用料也十分考究. 光学, 声学以及水道系统都很先进. 建筑外观的特色, 则无外乎对称加圆拱, 非方即圆, 一眼就能看了出来.

第二天, 一大早, 就起身赶往戈巴兹(Golgumbaz)墓, 希望在巴士团的人潮到来前, 求个清静的一游. 沿大路向东走, 走走不远, 就能看到戈巴兹这个庞然大物的英姿了. 她的主体建筑圆墓的边长为60米, 高达50多米, 而其圆顶的直径接近40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支局圆顶之一. 花2美元购票入门, 直奔这个怪物而去. 在门前存好鞋, 进门后就利用窄窄阶梯, 爬上了七层高塔, 景色一览无余. 进入祈祷厅, 感到一丝凉意. 祈祷厅是建筑的奇迹, 其声学设计特别好. 这里, 据说可以听到回声10次以上. 拭着大声鼓掌, 果然听到不少次的回声, 但不能确定是否真的达到10次. 因为, 这时已有一两个印度人在此了. 他们在厅内一边转圈, 一边击掌大叫, 他们的回音混淆了我的回音了.
默哈默德(Mohammad)苏丹从继位后不久, 就开始修建这个戈巴兹墓. 到了30年之后, 也就是1659年, 他已去世了三年, 墓也没有完全建好. 这也就是为什么戈巴兹墓虽然宏伟, 但精致的细部较缺乏原故. 但无论如何, 这个建筑还是很上镜的, 值得到处转一转, 找几个角度拍几张照片. 和戈巴兹墓相比, 她旁边的小回教堂很小, 显得不起眼.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