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玛雅: 帕伦克玛雅遗址(下)


帕伦克位于玛雅低地的西北端, 贸易地位十分重要. 早在公元前100年, 前玛雅的奥尔梅(Olmec) 人就在此建立了一个贸易中心. 而到了玛雅高峰期的7世纪, 帕伦克更与蒂卡尔以及科潘结成了战略联盟, 雄霸一方. 在公元615年, 帕克(Pacal)王从母后的手中接过权位之后, 帕伦克逐渐从战败于卡拉克穆尔(Calakmul)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帕克王成年后, 开始振兴帕伦克. 他到处东征西战, 不断地扩充地盘, 将邻近的Pomona等城邦, 纳入帕伦克的统治范围之内. 与此同时, 帕克王也在帕伦克大兴土木, 重建了宫殿区. 此外, 帕克王也修建了铭文神庙, 以及Count和Olvidado神庙. 在其后几十年的帕伦克高峰期内, 他分别继位的两个儿子, 又建成了多座神庙. 美观的建筑, 再加上精美的浮雕和壁画, 为帕伦克赢得了"玛雅的希腊"的美誉.

8世纪之后, 帕伦克和其它的玛雅低地城邦一样, 在连年天灾的打击下, 逐渐地衰落了. 最后, 在公元800年左右, 卡拉克穆尔的一个叫做Tonina的盟国, 对帕伦克发动了一场致命的袭击. 战败后的帕伦克, 再也无力复原了, 从此衰亡了. 帕伦克也就渐渐消失于那茫茫雨林之中了, 逐渐被人们忘却.

在各大玛雅遗址中, 帕伦克是最早被世人所知晓的. 大约在1786年, 一个叫做安东尼(Antonio del Rio)的新西班牙军官, 在听说这一带的雨林中藏着个一个古城之后, 就统领一支80人寻宝队进入了雨林. 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 安东尼这些盗匪很快就发现了这组石屋, 开始了疯狂的盗墓挖宝行动. 幸运的是, 他没能在帕伦克挖到, 那梦寐以求的黄金. 就算他找到玛雅王的葬玉, 他也不知到宝玉的价值远远地超过黄金. 总之, 当时安东尼失望之极, 停止了他的破坏活动. 帕伦克的主建筑, 从而幸运地保存下来了. 过了几十年之后, 安东尼才将他寻宝的经历发表了出来. 从此, 帕伦克才为世人所知.

后来, 美国人史蒂棼(Stephens)一行, 在寻找科潘遗址的途中, 曾两次访问过帕伦克. 可是, 当时还没人知道蒂卡尔. 否则, 相信他们也会顺路去一趟蒂卡尔. 史蒂棼回来后写的游记, 使更多人了解到这座玛雅人建的大城.

到了1948年, 帕伦克又有重大的发现. 那年, 墨西哥的考古学家鲁兹(Alberto Ruz Lhuillier)在铭文神庙的上 面, 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密道. 这条密道正是通往神庙下, 那帕克王墓室的通道. 鲁兹又花了四年时间, 才将墓道清理干净, 举世震惊的帕克王石棺及其大量陪葬品在此出土了. 除了石棺盖上的外星人雕刻, 帕伦克出土的玉器, 也令人感到震惊. 帕克王的尸体几乎全身使用宝玉包裹. 除了玉面具, 还有含玉, 玉耳环, 玉珠, 玉腰带, 玉王冠, 玉项链, 玉胸饰, 玉手镯, 玉指环, 以及握玉等等, 出土的玉器多达1000多片.

参观完帕伦克的主景区, 从宫殿区的北面, 走下一段台阶, 就可以看到一个古球场的遗址. 这个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球场, 可能是帕伦克现存最古老的遗迹. 球场还没有完全修复, 不看说明, 还不知道这两个石堆就是一个古球场. 球场两边的看台已无踪迹可寻了.



球场周围的一组小庙群叫做北庙群(North Group). 其中的Count神庙保存的较好, 该庙因一个自称为Count的考古学家(Count Frederick Waldeck)而得名. 在三十年代, 这个考古学家为了研究帕伦克遗址, 曾在此住了几年. 这个神庙可以爬, 可以上去看看那建于公元647年的庙室. 从Count神庙顶上, 也可以将北庙群其它四座神庙的景致全部收入镜头. 而那四座一排的北庙群, 不可以爬上去, 只能在下面看看. 不过, 这里的石刻神像值得一看.

随旅行团的游客, 一般都会在此止步, 并从此返回正门. 这样一来, 接下去的路程就显得十分地幽静, 一路上也碰不上几个人. 从这里走过一个小瀑布, 再沿着溪水边的小路一路走下去, 就进入雨林的深处了. 过了一座小桥, 就来到了一片古住宅遗址(Group B和Group C). 这些建于750-850年的贵族住宅区, 基本上还没有修复, 保持千百年前的原貌. 游客迷失在这片雨林之中, 流连在残墙断石之间, 宛如时光倒流了一千年.

回到小溪边, 又可以看到一个小瀑布. 瀑布下的小湖有个让人想入非非的名称, 女王的浴池(Bano de la Reina). 不过, 现在无论是女王还是平民, 都不可在此戏水了. 游客只能在树荫下歇歇脚, 看看溪流, 听听水声. 从这里再走下去, 就来到另一个住宅区. 这个叫做蝙蝠区(Grupo de los Murdelagos)的地方, 更加阴森和荒凉. 整个帕伦克遗址区比想象中来的大, 整个区域大概有15平方公里那么大, 建筑废墟则有500多座. 花一天的时间, 还真的走不完, 只能点到为止. 过了河, 看了看最后两组废墟Group I和Group II之后, 就打道回府了.

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

玛雅: 帕伦克玛雅遗址(上)


虽然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的名头要大得多, 实际上, 帕伦克(B'aakal)才是墨西哥最好的玛雅遗址. 帕伦克是1987年的世界遗产, 而奇琴伊察是在次年的1988年才列入世界遗产名目的. 和别的玛雅城市不同, 帕伦克不是建在平地上的, 而是依山势而建在山坡上的, 别有一番洞天. 帕伦克建在丘陵上的宫殿神庙十分雄伟, 而建在低地雨林中的住宅则曲径通幽, 充分体现了古玛雅人高超的建筑智慧. 帕伦克遗址中的建筑群也十分精致, 到处是精美的浮雕和壁画, 也充满着神秘和庄严的气氛. 此外, 帕伦克也是最具亚洲风味的玛雅遗址. 在树丛, 蓝天和白云的衬托下, 帕伦克那秀美的建筑群, 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游帕伦克的精典路线很是简单方便. 在帕伦克镇的主街边, 只要看到车头上贴着ruins的小巴, 就可以招手停车. 去遗址的单程车资仅为10比索, 大约有7-8公里的路程. 当进入帕伦克的雨林公园后, 需要交入园费20比索. 在小巴的终点站下车后, 就到售票窗口花48比索买一张帕伦克遗址的门票, 再从帕伦克的正门进入主景区. 这里的主要景点有铭文神庙, 宫殿和十字圣树庙群共三处. 都建于7-8世纪的帕伦克高峰期, 那个由帕克(Pacal)王父子经营的三代太阳头盾王朝. 离开主景区, 再沿 着山路向山下走去. 在潺潺流水声的伴随下, 漫步雨林, 观赏瀑布, 顺便参观帕伦克的贵族住宅遗址. 只要在下午4点之前, 就可以从帕伦克的边门出去. 在参观过附近的帕伦克博物馆之后, 就可以在路边拦小巴返回帕伦克镇了.

从帕伦克的正门进去, 走走不远, 就看到著名的帕伦克标志建筑, 那个有五个方门的铭文神庙(Templo de las Inscripciones)了. 完工于692年的铭文神庙, 是 一座为了纪念帕克王而建的神庙. 帕克王也就塟这座建筑物的下面. 铭文神庙分九层, 共有69阶台阶, 代表帕克王执政了69年. 铭文神庙虽然只有25米高, 但由于她建在一个小山坡上, 感觉上还是十分高大雄伟的. 由于神庙不让爬了, 无法上到神庙顶部的神殿, 亲眼目睹上面浮雕和铭文的庐山真面目, 十分可惜. 在神殿的五门之间的四块墙上, 刻有国王家族的浮雕画像. 而神殿内的三块石板, 刻有617个象形文字, 讲诉着帕伦克的几百年历史. 该神庙正是因为这些铭文而得名的.

铭文神庙内的帕克王墓室也不对外开放, 也无法进去看一看, 那当年轰动一时的发现. 据说, 每年冬至, 阳光会射入墓室, 照亮里面的壁画. 当然, 从帕克王墓出土的尸体, 石棺, 玉面具和雕塑头像, 全被墨国当成国宝, 保存在墨西哥城的国家人类博物馆里了. 在帕伦克的博物馆也只能看到一些复制品. 其中让人争议最大的就是, 那幅棺盖浮雕上的穿着宇航服的人像. 浮雕上的国王身穿紧身的宇航服, 头戴头罩, 上面插管子和天线. 国王利用仪表盘操纵着航天器. 这个尖头航天器, 尾部喷着火, 正穿过银河系的黑洞隧道, 驶向天堂世界. 难怪, 许多人都认为玛雅是天外来客, 来自银河系的另一端.

爬不成铭文神庙, 只好爬上旁边的编号为XII的玉兔骷髅神庙(Templo de la Calavera), 过过爬神庙的隐. 和华夏民族一样, 玛雅人也认为月宫中住着玉兔, 还把玉兔刻成石骷髅头, 供奉起来. 这座神庙, 就是因为这尊玉兔骷髅雕像而得名的. 在神庙上面坐了一小会, 凉风习习下, 整个帕伦克的主风景区尽受眼底, 十分壮观. 从玉兔神庙走下来, 又走上旁边的神庙XIII (Templo de la Reina Roja),走进的赤色女王墓看了看. 墓室内已空无一物, 只看到人字拱的墓室结构.


铭文神庙的对面, 就是壮观的帕伦克宫殿(El Palacio). 在宫殿的建筑群中, 最醒目的就数一座高达15米的亚洲式方塔. 据说, 方塔的上面三层分别代表玛雅的天界, 人界和地界. 方塔是王室的观象台. 每年冬至, 只要站在高塔上, 就能看到太阳正好从铭文神庙上落下. 可惜, 游客也不能登塔看个究竟. 整个宫殿有四个院落组成, 拥有许多回廊和宫室. 值得注意的是, 帕伦克宫殿的建筑技术有很大的突破, 宫室和宫门都比其它玛雅遗址来的宽大. 此外, 主庭院的四周还刻有十分精致的浮雕. 由于岁月的侵蚀, 浮雕已失去了往日的色泽. 不过, 石刻上的君王形像仍然还是栩栩如生的.

主景区的最后一组神庙, 就是帕克王的长子虎龙(Chan-Bahlum)王当政时期, 修建的圣树庙群(Plaza del Sol). 该庙群由三个主庙和几个辅庙组成. 最高大的主庙叫做十字圣树神庙(Templo de la Crus), 是个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沿着亚洲庙式的台阶爬上庙台, 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的太阳神庙. 圣树神庙因庙殿内刻有十字形的玛雅圣树而得名. 玛雅祭司在观测星象时, 认为天上的银河系(Sak Beh)就像一个跨越星空的十字, 于是就用玛雅圣树代表银河系. 银河系在玛雅人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他们认为, 人们死亡的过程, 就是离开这个世界, 穿越圣树般的银河, 到达另一个世界(Xibalba). 最后, 又在地狱之神的协助下, 重返人间, 得到重生的过程. 整个过程就是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

圣树神庙对面的太阳神庙(Templo de la Sol), 其庙冠保存得最好, 很气派. 太阳神庙里除了供奉太阳神和地狱神, 据说还供奉着一条中国龙. 时至今日, 还有不少人前来拜祭. 不用说, 另一个神庙, 玉米神庙(Templo de la Cruz Foliada)就是因为供奉玉米神而得名. 不过, 当年的玉米神庙还有可能用来举行神圣的玛雅放血仪式.

2008年6月14日星期六

玛雅: 佛罗伦斯到帕伦克


建在一个小湖中的佛罗伦斯(Flores), 是一个具有典型拉丁风格的小镇. 满街都是石板路, 红屋顶和七彩墙. 疲倦的游人, 常常选择在此歇歇脚. 时间一久, 镇上就遍布了为游客服务的小旅馆, 小超市, 小酒吧及小饭店. 如云的游人, 穿梭其中. 游人在酒足饭饱之后, 不是在湖边发呆看天, 就是乘船游湖, 又或者在湖边漫步, 沐浴霞光. 其乐融融.

可谁能想道, 如此西化的佛罗伦斯, 在三百多年前, 曾是后玛雅时期的最后一个重镇及祭祀中心. 13世纪初, 后玛雅时期的伊察(Itza)人离开了尤卡坦半岛, 来到了危地马拉. 他们在今日的佛罗伦斯, 一个湖心岛上建立了他们的祭祀中心, 叫做塔亚索(Tayasal)城. 而小岛周围的湖就叫做伊察佩腾(Peten Itza)湖. 当年, 西班牙人科特斯(Cortes)在远征洪都拉斯的途中, 曾路过塔亚索. 为了传播西班牙人信仰的天主教, 他将一个十字架和一匹病马留给了塔亚索的大酋长, 表示友好, 希望伊察人能改信天主.

可是100年过后, 当两个西班牙教士又来到了塔亚索时. 他们惊奇地发现, 伊察人不但没有改信天主教, 反而根据科特斯留下马的形像, 雕成了马龙(Tzimin Chac), 并将她当成他们的雷雨之神, 敬拜了起来. 教士们大怒, 毁坏了伊察人的马龙偶像. 希望他们停止偶像崇拜, 改拜天主. 伊察人见他们的神像被破坏了, 非常恐惧和愤怒, 就将教士们赶出了塔亚索城.

伊察人顽固不化, 坚持不改变信仰, 激怒了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只好来硬的, 于1697年大举攻占塔亚索. 入城后, 西班牙人将伊察人的神庙全部推倒, 又在原来的废墟上盖起了教堂, 修起了广场, 建起了洋房.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佛罗伦斯城了, 已经完全看不到后玛雅时期的城邦的影子了. 随着塔亚索的陷落, 后玛雅的所有城邦全部落入西班牙人的手里, 天主教也就成为危地马拉的国教了. 那些不愿意归顺的伊察人, 只 好逃到深山密林之中去了.

虽然, 今日的危地马拉人多数信仰天主教, 但原始的玛雅信仰却熔入他们的天主教版本. 比方说, 他们创立了中美洲版本的圣母, 也将玛雅的玉米神敬拜在天主教堂之中. 那晚, 在佛罗伦斯镇上闲逛, 看到当地人在一家小教堂内拜神, 就在门口看了一会. 他们的崇拜方式, 和一般的天主教徒不太一样. 相信掺入了不少玛雅的传统宗教元素. 此外, 教堂的布局与装饰也和普通的天主教教堂不同. 很有意思.

虽然恋恋不舍, 离别的时间总会来到. 要离开佛罗伦斯, 离开危地马拉了. 晚上, 在下住的客栈, 花了30刀, 买好了次日从佛罗伦斯到墨西哥帕伦克(Palenque)的车船联票. 这整个行程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 先要坐3个多小时的小巴从佛罗伦斯到危地马拉的边境小镇Bethel. 办完危地马拉的确出关手续之后, 再换小船, 顺河而下半个小时. 在墨西哥的边境小镇Frontera Corozal上岸, 办理墨西哥的入关手续. 最后, 再乘坐墨西哥的小巴, 花个多小时前往帕伦克(Palenque)小镇.

小巴早上5点就出发了. 同样在小镇里绕了一圈, 到各家客栈载客. 天还没亮, 小巴就驶出佛罗伦斯镇了. 一路上, 田园风光看不尽, 也看到红日在田野尽头慢慢地升起的景象. 这一路, 大多数的路段都是泥巴路. 好在当时还是旱季, 路况还不算太差, 只是有点颠簸而已. 总算顺利地到达Bethel关口了. 出关时, 危地马拉官员同样索要小费. 不过, 这个关口更黑, 竟索要5美元. 没办法, 只好照付. 盖了危地马拉的出境章之后, 一行人全上了那艘村姑的小船, 沿着危墨的界河, 漂去墨国的小镇Frontera Corozal. 小河水清, 两岸树翠, 风光无限, 尽受眼底.

在Frontera Corozal弃舟上岸, 告别了一对英国夫妇. 他们要从这里直接去Bonampak和Yaxchilan玛雅遗址. 其中的Bonampak遗址因拥有玛雅最好的壁画而闻名. 其他游客则登上停在岸边的墨西哥小巴, 上了一个坡, 来到Frontera Corozal的墨西哥关口. 同行西方客都会西班牙语, 在他们的帮助下, 和墨西哥边境官员费力地沟通了一番. 总算大致搞清了复杂的墨西哥入境卡FMT (Forma Migratoria Turista)制度. 墨国有两种入境卡, 乘飞机入境后得到的卡是免费的. 而从陆路入境得到的卡, 在离境前要交付22美元或237比索的费用.



办好入境手续, 我们继续上路. 这一路, 风景看起来如画, 却没想到暗藏着玄机. 从危地马拉到墨西哥的这段边境水路及旱路, 比较偏僻隐蔽, 是毒贩和非法移民常使用的通路. 这条双重通路很长, 从哥斯达黎加, 尼加拉瓜, 萨尔瓦多, 洪都拉斯, 到危地马拉, 再经过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Chiapas), 最后一直通到墨美边境而进入美国. 美国对这条通路的存在, 很是伤脑筋, 还专门修建了一条千里长的美墨边境隔离墙. 但效果不佳, 墨西哥人想过墙时, 就将墙切割开一个大口子, 再开车过去. 有人嫌麻烦, 干脆就在墙上装上个门, 平日锁起来. 要过境时, 就开锁, 开车过去. 真是一种墨西哥式的幽默.

似乎墨西哥的军警和边境上的业者, 对各路非法移民开绿灯, 或睁只眼闭只眼. 我们乘坐的小巴, 在墨西哥境内行驶了不久, 就在路边停了下来. 六个像是拉美非法移民的人, 从雨林中钻了出来. 上了车后, 司机很就默契地开车了. 车上原本有说有笑的游客, 全都闭上的嘴巴. 气氛十分凝重. 过了一会, 好像是电影里的情节, 持枪的军警就追了上来. 司机停车, 军警开门并招了招手, 六个人全都乖乖地下车了, 非常程序化. 他们蹲在小巴的后面, 与军警讨价还价了一番. 交了钱之后, 就像办好了例行公事, 若无其事地又上车了. 司机则继续开车, 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在整个过程中, 我和其他游客一样, 表面镇定, 内心却十分紧张. 我口袋里的像机也一直没敢拿出来. 记得, 游拉美的安全守则中的第一条, 就是不要将像机对着持枪的人, 以防对方的枪械走火. 又开了一阵, 司机又将车停在了路边. 那六个人, 一个接一个地下了车, 很快就消失在莽莽的热带雨林之中去了. 后来, 一路上还不时地看到军警在路边垒的沙包检察站, 有时持枪的军警也上车检察一下. 不过, 我们已不太紧张了, 也可能是已经对枪麻木不仁了.

小巴总算在午后驶入了帕伦克小镇. 经过这惊魂不定的7-8小时行程, 十分疲惫. 不想再到处折腾住处, 就在小镇的中心广场附近随便找了一家小旅馆(Hotel Maranatta), 住了下来. 房间不算很好, 但很便宜, 只要80比索(8美元)一晚. 但后来, 在和其他游客聊了聊之后, 感觉更好的选择应该是住在雨林中的El Panchan. 那里的住宿费不贵, 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大自然. 由于El Panchan位于帕伦克镇到遗址的半途之中, 去遗址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