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9日星期一

美东: 美国自由之路(上)


波士顿人感到很自豪, 因为波士顿创造出了数不清的美国第一. 例如, 波士顿有全美的第一所公立学校, 第一所大学, 第一座教堂, 第一家报社, 第一家印刷所, 第一间邮局, 第一条地铁线, 等等等等, 数不胜数. 美国的独立战争也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 此外, 波士顿人贝尔也在这里制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部电话. 要不是贝尔这老兄发明了电话, 今日的人们要千里传音, 那里会那么容易呢?
其实, 波士顿是美国的摇篮. 许多在波士顿发生的, 与美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事件, 都发生在美国建国之前. 所以, 称波士顿为美国的零蛋, 而不是第一, 会更为确切. 而在美国建国之后, 其政治舞台的重点就不在波士顿了. 美国的政治及经计中心, 逐渐转移到纽约, 费城和华盛顿等地去了.
无论如何, 波士顿留有不少与美国独立建国有关的景点. 市政当局为了便于游客游览, 就将市内的一些重要景点串联起来, 这就是有名的波士顿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了. 这条自由之路于1951年开始使用, 号称为美国的第一历史步道. 步道的全程接近5公里, 将波士顿的16个重要景点串联起来. 路上用红砖或红漆标识, 游客不会走失. 其实, 这条步道在我第一次来波士顿时, 已走过一回了. 可是在我们的一行之中, 有几个人是第一次来波士顿, 自由之路非走不可. 少不了舍命陪君子, 冒着严寒和风雪, 再走上它一遭.
自由之路的起点就在波士顿公园 (Boston Common), 游客可以在地铁的公园街站(Part Street Under)下车. 这个公园街地铁站, 虽然看起来并不太起眼, 但它却是全美的第一个地铁站, 建于1897年. 出站来, 看到的波士顿公园也是美国的第一个公园. 从1634年开始, 这里就是波士顿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早年的居民在此放牛或操练, 今日的居民则在此溜狗或示威. 当年, 冰心和宋氏姐妹在波士顿读书的时候, 也许也经常来这里散步.
下一站的麻州议会大厦(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其金顶十分醒目. 这栋建筑出自于美国建筑大师布尔分奇(Charles Bulfinch)之手. 如果你觉得这个圆顶很像美国国会山的圆顶, 那你就猜对了. 国会山的圆顶也是布尔分奇设计的, 故与其早年设计的麻州议会圆顶有点类似. 美国国会不光样子长得像麻州议会, 其运作方式也源自早期的新英格兰议会制度. 其实, 早在美国先民乘坐五月花号在北美登陆之前, 他们已发现, 当众人意见不一致时, 必须通过协商讨论, 再作出决定. 因为, 他们别无它法. 当他们离开英国时, 王权已留在了旧大陆. 在新大陆, 维有民主协商之路可以走.

从麻州议会大厦再倒回到波士顿公园, 隔街就可以看到公园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那尖尖的钟楼. 公园街教堂是因为一首歌国而闻名全美的. 1831年7月4日, 美国的国庆日. 美国爱国歌曲<亚美利加(America)>, 第一次在这里响起:
我的祖国,
你是自由的乐土.
我为你歌唱:
我的先辈的安葬之地,
让自由的声音,
响彻每一道山岗.
这首歌突出了美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 不惜牺牲的革命精神. 唱出了不知多少美国人的心声. 虽然, 美国国会在1931年 正式将<星条旗永不落>定为美国国歌. 而<亚美利加>只能成为美国的第二国歌. 这首由美国爱国诗人史密斯(Samuel Francis Smith)填词的歌曲, 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仍然十分重要.
公园街教堂的斜对面, 就是那片旧谷仓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 美国独立宣言的三位签署人, 美国革命先驱, John Hancock, Samuel Adams和Paul Revere, 长眠与此.
再下来, 就是英王教堂(King's Chapel). 当年, 英国的清教徒因深受国王支持的圣公会的迫害, 才渡海来到美洲, 寻求宗教自由. 既然要宗教自由, 就要做到人人平等, 即使自已的死敌也不例外. 波士顿的清教徒们虽然心里十分不乐意, 他们还是允许圣公会在这里建教堂. 英王教堂就是波士顿的第一所英国圣公会教堂. 时至今日, 波士顿人还是能够平等地对待外地人, 这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美东: 在波士顿港湾区吃龙虾


波士顿的旅游重点, 概括起来就是两校(哈佛麻省)一线(自由之路), 再加上一只龙虾. 这里的龙虾指的就是波士顿那有名的龙虾大餐了. 由于波士顿位于海滨及河口, 这里的海鲜特别新鲜. 特别是波士顿龙虾, 非常鲜美, 可以说是誉满全美. 在波士顿吃海鲜是种很好的享受, 也是游波士顿不能错过的节目. 典型波士顿龙虾的烧法, 就是使用中等大小的龙虾, 在清水里煮熟, 保持原汁原味, 直接上盘再配上酱料或黄油就成了. 波士顿龙虾, 其尾部肉多而肥嫩, 是吃龙虾的重点部位.
在波士顿, 满街都能找到吃龙虾的地方. 从高挡餐厅, 自助餐馆, 到食阁食街, 都可以找到. 这次, 我们选中了港湾区的一家叫做Legal Sea Foods的海鲜连锁店. 这家餐厅特点就是新鲜. 他号称: 不新鲜就不是合法新鲜(If it's not fresh, it's not Legal). 当年, 这家在鱼市场上面的小餐馆, 就是凭着提供新鲜的海鲜, 而广受到食客们的欢迎. 小餐馆也逐渐扩大为大型的海鲜连锁店, 在美国东岸已开了几十家连锁分店.
乘地铁在蓝线T的水族馆(Aquarium)站下车. 看看手表, 见离约定的吃饭时间还早, 就去附近的港湾区走了一圈. 走过哥伦布公园, 来到波士顿的长形码头(Long Wharf). 建于1710年的长形码头, 是美国的第一, 曾一度成为美国最繁忙的码头. 也创出不少其它的美国第一. 1790年, 美国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Columbia Rediviva远洋轮, 就从这里出发, 直达中国. 而在1895年, Joshua Slocum在他首次的单人帆船环球航行中, 也在这里登上浪花(Spray)号, 踏上征程的.
直到今日, 每当夏季, 长形码头上也是人潮不断. 人们可以从这里乘游船出游, 也可以坐渡轮看看海景. 不愿意出海的, 也可以在此地的露天餐馆, 吹吹海风, 喝喝啤酒, 吃吃海鲜. 这时, 长形码头上Marriott酒店也是一房难求. Marriott酒店是一座船式塔楼, 面朝大海. 在其走廊上的咖啡座上坐上一坐, 还真还有一点游轮出港的味到. 可现在, 寒冬中到处白茫茫的一片. 码头上游船也都收帆许久了.
在Legal海鲜店等位时, 闲着无聊. 就去看了看店里的鱼缸. 龙虾长得真是很难看, 黑漆漆的. 不过, 据说这种难看的龙虾, 才是最好吃的. 就座之后, 先点了一盘炸带子和一盘生蚝当前菜. 多数人也要了啤酒, 慢慢地看菜单. 上次吃海鲜时, 我点了一客鲑鱼. 结果, 等到吃完了之后, 陪我们去的当地人才告诉我, 鳕鱼才是波士顿的特产. 这次学乖了, 点得慢一点. 等到别人都点得差不多了, 也随大流点了一客中号的焗龙虾. 波士顿龙虾头尾之间一段, 通常很空. 而这一客焗龙虾, 在龙虾中部填入了许多填料, 看起来就十分饱满了. 果然不错.

离港湾不远之处, 还有一处大众化的食阁. 那就是有名的昆资市场(Quincy Market). 昆资市场是建于1826年的旧食品批发市场. 高大的门楼前, 有几根高大的多立柱, 不会错过. 改建后的市场大楼, 内设有食阁, 成为波士顿的小吃中心. 摊位一排一排的, 有四十多家, 不难找到喜欢的食物. 有名的海鲜, 除了龙虾, 还有蛤汤和鱼粥. 此外, 市场内也很多小商贩摊子, 卖的的东西从纪念品, 工艺品, 到衣服鞋帽, 应有尽有.

2008年9月6日星期六

美东: 哈佛铜像与三谎言


又是一个星期天, 哈佛的自然与人类博物馆, 上午免费开放. 早早就赶去波士顿市中心的公园街地铁站. 在此, 换乘地铁红线去哈佛广场. 当地的人们, 都将波士顿的地铁叫做T. T可是美国最早的地铁线, 早在1897年就开通了. 目前, T的单程票价为$2. 买票上车后不久, 火车也只在地下行驶了一站, 就开出了地面. 列车将从桥面上越过查尔斯河, 驶到河对岸的剑桥镇. 这时的查尔斯河已经冰封, 一片白茫茫. 看不见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哈佛划艇队的点点风帆, 当然也看不到那美国最大划船赛热闹的场景.

过了麻省理工地铁站, 不久就到哈佛地铁站了. 下车, 从哈佛站走出来, 看到的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哈佛广场了. 哈佛广场其实并无什么广场. 在一个三角形的地带上, 有一个地铁出口和几家书报摊杂店铺. 其中妮妮商店(Nini's Corne)和绿屋咖啡店(Green House), 上镜率极高, 是哈佛广场的代表. 冬日早晨的哈佛广场, 十分安静. 这里既看不到找人下棋的棋王, 也没有讨生活或赚外快的街头艺人. 大冷天, 露头咖啡座自然也没有人影, 甚至也不见路人吃那有名的Steve冰激凌.

顶着刺骨的寒风, 从古老的铁门进入哈佛园, 豁然开朗起来. 果然不愧为一家长春藤名校, 许多建筑物上都爬满了长春藤. 就在这时, 天上突然飘起了大雪. 很快, 哈佛园就裹上了银装, 煞是好看. 在白雪的衬托下, 园内那一座座哈佛红砖建筑, 更富有特色. 这场大雪, 已经不知是今冬的第几场大雪了. 学生们已经对下大雪习以为常了. 所以, 在哈佛园内的新生宿舍, 并不见新生出来裸跑, 也没有学生在打雪仗. 没有狂欢, 没有雪舞, 没有音乐, 也没有尖叫声. 哈佛园一片静悄悄. 只有一只松鼠睁大了眼睛, 后腿直立, 前腿弯曲, 向路人做拜年状问候.

在举园的一片哈佛红之中, 灰色花岗岩的大学楼(University Hall)显得很异类. 而大学楼前的哈佛坐像, 更是与哈佛的办学方针格格不入. 哈佛从创校开始, 其校训就是一个真(VERITAS)字. 可是, 哈佛铜像却包含着三个著名的谎言.

来到哈佛像近前, 看到铜像上虽然落上了不少积雪, 但他的左脚尖仍然闪闪发亮. 人们相信, 只要摸摸铜像的左脚就会带来好运气. 考试一定可以过关, 想入哈佛也可以如愿以偿. 铜像的左脚早就被人们摸得锃光贼亮. 似乎没有人在乎, 铜像基座上刻着的那三个谎言:

约翰·哈佛 (John Harvard)
创校者 (Founder)
1638

这里所谓的三个谎言, 其实只是三个错误而已. 铜像塑造的人物不是约翰·哈佛, 而是霍尔(Sherman Hoar); 约翰·哈佛不是学校的创办人, 而只是一名早期的捐赠人; 哈佛大学也不是建于1638年, 而是建于1636年.



那是在1620年, 英国的一批清教徒, 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在北美登陆. 在十年之后的1630年, 另一批清教徒以波士顿为中心建立起了一个殖民地, 叫做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在首批清教徒殖民者中, 有不少人受过高等教育, 也十分关心其子女的教育问题. 1636年, 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 决定在波士顿对面的新镇(New Towne)建立一所高等学校, 并特别拨款400英镑. 由于, 在学校的筹委会中, 有6名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友, 他们又一心想将新学校办成新大陆的剑桥. 于是, 新校就被命名为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 后来, 连新镇也改名为剑桥(Cambridge)镇了. 到了1916年, 当麻省理工学院从波士顿迁来剑桥镇后, 剑桥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了.

到了1637年, 一名倒霉运的英国牧师约翰·哈佛来到了波士顿. 第二年, 他就因患肺结核, 凄凉地死在他那间小木屋里. 要不是他死前的英明决策, 今日也就没有人会记得这个哈佛, 一个来自英国的年青人了. 哈佛在临死之前, 决定将他所有的图书及其的一半财产(约780英镑), 捐赠给河对岸的那所新学校. 这对于当时资金困难的校方来说, 无疑是雪中送炭. 于是, 学院当局就在1639年, 决定将学校的名子改为哈佛学院. 后来, 当学院升格为大学后, 也就自然变成哈佛大学啦.

而到了1884年, 哈佛校方找到了雕塑家法兰西(Daniel Chester French), 要为约翰·哈佛塑造一座纪念铜像. 法兰西找不到哈佛的画像, 就从哈佛1882级的学生中, 挑选出霍尔为模特儿, 雕塑成了这座哈佛铜像. 从此, 这座高高地坐在椅子上, 右膝上放着一本书, 目视前方, 故作沉思状的铜像, 就与哈佛的崇高和智慧联系了起来. 铜像也就成为哈佛大学奋进, 自信, 博大的象征. 顺便说一句, 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那尊林肯像, 也出自这位叫做法兰西的雕塑大师之手.

约翰·哈佛也许做梦也没想到, 后来的哈佛大学能成为全美的第一学府. 成为培养科学家, 思想家, 大律师和政要的摇篮. 哈佛大学与早期的美国总统很有渊源. 1775年, 美国首位总统华盛顿将军, 就在哈佛大学旁的剑桥公园就任美洲大陆军的司令. 后来, 他也将其美国独立战争的总部设在哈佛园内. 其后, 哈佛也为美国培育出了包括亚当斯, 罗斯福和肯尼迪在内的七位总统.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英国外交家乔治·唐宁, 思想家爱默生和企业家比尔·盖茨也都在哈佛念过书. 在中华名人当中, 哈佛校友的名单也是长长的一串: 赵元任, 林语堂, 梁实秋, 梁思成, 竺可桢, 胡适, 宋子文, 王安, 贝聿铭, 马友友, 等等, 等等.

在哈佛校友中, 还有一个出名藏书家, 叫做威德拿(Harry Elkins Widener). 不过, 他的名气是因为泰坦尼克号海难而来的, 也算是个悲剧. 1912年, 爱书如命的威德拿在一次伦敦购书之后, 乘坐泰坦尼克号返回美国. 不幸, 泰坦尼克号在途中撞上冰山, 威德拿和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了大海. 这次海难造成了1500人葬生,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船主主观地认定此船永远也不会沉, 因而没有备有足够的救生艇. 据说, 当时为了让头等仓的乘客优先逃生, 船员将底仓锁住. 所以, 头等仓的妇女儿童乘客绝大多数生还. 威德拿家境富有, 坐得是头等仓, 应该也有机会逃生. 在他遇难的背后, 是不是也有一个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罗丝与杰克的感人爱情故事呢, 就不得而知了.

威德拿死后, 他母亲遵照他的遗嘱, 将他的全部藏书捐给了母校, 并捐资修建一座图书馆. 这座威德拿纪念图书馆(Harry Elkins Widener Memorial Library), 就是我们今天在哈佛园内看到的那座新古典式的图书馆了. 该建筑的正面拥有宏伟的科林柱和高大的台阶. 图书馆高大的建筑, 配合前面的一片高大的榆树林, 前面的纪念教堂尖塔, 形成一幅十分优美的画卷. 目前, 威德拿图书馆藏书多达500万册, 是藏书量最大的高校图书馆.

有意思的是, 威德拿的母亲在捐赠了图书馆之时, 向校方提出了不少古怪的要求. 比方说, 图书馆内要为威德拿设立一个纪念书房. 书房内每天都要插有鲜花. 校方不可以改变图书馆的一砖一瓦, 后来图书馆的扩建部分只能从窗子或地下进去原图书馆. 此外, 所有哈佛学生也都要通过游泳测验, 母亲相信威德拿是不会游泳才遇难的. 所有学生每天也都可以吃到冰激淋, 这是威德拿生前最喜欢吃的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