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美东: 曼哈顿的街景


纽约不就是一个大都市吗?. 而曼哈顿的街道也不就是一个大城市的街道吗? 她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游人到此一走呢? 要知道, 纽约就是纽约, 没有那个其它的大城市能比较. 她可是美国的经计和文化之都呀. 游纽约, 总少不了在曼哈顿中城的大街上走一走. 不知道为什么, 感觉就是不一样. 如果要看摩天楼, 这里有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 当然, 纽约的教堂建筑也很有看头. 至于要看霓虹灯和广告牌, 在时代广场的十字路口, 可以让你尽情地看个够. 此外, 就算没时间和金钱去看那百老汇歌舞剧, 在百老汇大街上走一回, 再看看那剧场建筑及巨幅剧照, 感染一下当地文化的气息, 也不错. 如果逛名牌精品店不是你的爱好, 也要在第五大道的橱窗边上走一走, 看一看.
纽约见证了美国工业革命的风风雨雨. 1882年,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和发电机正是在曼哈顿金融区首次投入使用. 从此, 电灯就在慢慢地照亮了全世界的夜晚. 世界不一样了, 就连太阳公公也嫉妒. 此外, 汽车业可以说是和电器业一样重要的支柱产业. 各富豪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 争先恐后地在曼哈顿建造摩天大楼. 1928年, 克莱斯勒(Chrysler)汽车公司的老板就决定在中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楼. 汽车大亨克莱斯勒就对建筑师说: 盖一座高度超过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大厦吧. 当77层的克莱斯勒大厦在1930年完工时, 她的高度达到了319米, 果然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高楼. 她也标志着, 全球的工业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来了.
不过, 好景不长, 一年之后, 通用汽车公司的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就以381米的高度, 超过了克莱斯勒大厦, 成为新的世界最高楼. 帝国大厦的高楼地位, 一直保持到1973年, 才被世贸大厦(417米)所取代. 而在世贸的双峰塔, 痛心欲绝地轰然倒下之后,  帝国大厦又重新成为纽约的最高楼. 入夜, 大楼30层上依然显现出不同色彩的灯光. 那正是纽约永远不倒的象征. 但在这时, 世界高楼比赛的赛场已搬去了亚洲. 上海金茂大厦(420米), 吉隆坡双子星大厦(452米), 台北101大楼(508米), 一个比一个高.
当年, 在建造帝国大厦时, 正逢美国经济大萧条. 不过, 帝国大厦却在当时创造出了奇迹. 102层的大楼, 仅用了短短的410天就建成了, 平均每周向上窜四层半楼. 这就是有名的纽约速度了. 帝国大厦是个庞然大物, 总共设有6500个窗户, 使用73部电梯. 而参加爬高楼比赛的人, 从底楼到顶楼, 需要爬上1860级台阶. 大楼用掉的建材也十分惊人, 大约有33万吨之多. 其中有钢材6万吨钢, 砖头1千万块. 在1931年大厦落成之后, 萧条的纽约没人能租的起帝国大厦的办公楼面. 帝国大厦长期空关, 得到了一个空国大厦(Empty State Building)的外号. 如果, 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引发另一次大萧条的话. 那在帝国大厦里开电梯, 会不会又成为华尔街白领阶层最抢手的工作呢?

中城的另一个地标就是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是因为纽约时报的总部设在此地而得名. 时代广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除了即时消息, 股汇行情, 各大厂家也争相在此树立广告牌. 一时间, 这里成了影的天空, 灯的海洋. 巨幅的广告霓虹灯不停地闪烁, 广告图案不停地变换, 绚丽而又耀眼. 这里, 路上行人不断, 是美国少有的, 可以变成人山人海的地方. 每年在电视中看到的纽约岁末百万倒数活动, 其热闹的场景就发生在这里.
时代广场浮近的百老汇大街是美国的文化之都. 而第五大道则独领美国的时尚风潮.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美东: 纽约中央公园


我们知道, 现代企业的董事会制度是由莫根(John Pierpont Morgan)所创立的.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 莫根也提供过资金的援助. 但是, 莫根对美国更大的贡献则是, 在华尔街创立了一个强大的金融王国. 直到今日, 华尔街在世界金融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只要华尔街打个喷嚏, 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会得重感冒. 继1929年之后, 华尔街又在2008年引发了经济危机. 可是, 现在还有多少人还能记得, 莫根那当年的信条. 那就是, 信用来自一个人本身的人格, 而不是他的财产和名气. 如果一个人将他的全部积蓄, 交给一个完全不了解, 但很有名的机构. 当股市崩盘, 银行倒闭时, 落得个血本无归, 那还能说什么呢?
离开喧闹的华尔街, 穿过曼哈顿中城的钢骨水泥森林, 竟然看到一大片的绿地树林. 这就是有名的纽约中央公园了. 在曼哈顿这块富豪满地, 寸土如金的地方, 中央公园还能够保存下来, 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中央公园是是纽约最大的公园, 每年到访的人次高达二千五百万. 公园内有山有水, 绿草成片, 树木成荫, 一片宁静. 自从1859年开张以来, 中央公园那5百万棵树木, 就一直是曼哈顿的绿肺.
中央公园位于曼哈顿的上城. 如果从唐人街走来, 有点远, 要走上一大段路程. 不愿走路的话, 可以搭一段地铁, 单程车资为2美元. 从肯尼迪机场到曼哈顿, 可以乘机场火车再转地铁, 车资总共7美元. 如乘内陆航班到达拉瓜地(La Guardia)机场, 可以直接乘坐M60路巴士. 坐到曼哈顿的110西街下车就行了. 巴士的车费也是2美元, 但是只能付硬币, 好麻烦啊. 那天, 我上M60时, 手上没硬币. 只好拿着2美元的纸币到处找人换钱, 但满车的人都没有硬币. 还好, 车上的一个华人将她的车卡借给我用了一用. 当然, 她得到了我的2美元纸币.
1626年, 当荷兰人Peter Minuit用价值24刀的物品, 从土著人手中换得曼哈顿岛时, 这里还是一个到处裸岩的荒地. 不久, 该岛就改名为新阿姆斯特丹, 成为毛皮贸易的椐点. 1664年, 曼哈顿落入英国人之手, 也就改名为纽约了. 因为纽约港与英国普利茅斯港的直线距离较短, 这里也成为英国移民来到北美的最早落脚点. 当时, 西方人一看到自由女神像, 就像东方人看到了金门大桥一样, 就表示来到了自由的新大陆了. 如今, 曼哈顿的地皮已是天价了, 到处也都盖上了摩天楼. 也许只有在中央公园, 还能看到那种原始的裸露岩石.
中央公园是个的面积很大的长方形. 南北长达4公里, 从59街一直到110街. 东西宽也有800多米, 从第五大道一直延伸到第八大道. 徒步一次走完, 会十分吃力, 分两次走会好一点. 从110西街的入口进去, 先去看了看小山上裸露的岩石, 这可是曼哈顿最原始的模样. 离开岩石小山不远, 在几棵高大的橡树下, 可以看到一个池塘. 池内的薄冰已化, 几只天鹅水鸭正在池中快活地游水. 难道已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季节了吗? 怎么中央公园内还是冷的要命呢?

在夏季, 中央公园可是看免费演出的好去处. 而在冬季, 这里只能看到一些跑步和溜狗的人. 纽约人爱狗成痴. 即便是在冬日的早晨, 还是有许多人不畏严寒, 出来溜狗. 爱狗的程度可见一斑.
中央公园内的大水库, 曾经为该城市的用水立下过汗马功劳. 在1994年退役后, 水库仍为美化公园而尽力. 这里的环湖跑道, 可是纽约人最喜欢跑步或散步的去处. 沿湖漫步, 也可以观赏水库对面, 那一排排豪宅高楼的倒影. 很让人赏心悦目. 在高楼中间, 那高高的双塔是这一带的标志建筑.
在中央公园内转悠了不少时间, 感到寒气已冷到骨头里面去了. 走向大马路, 正好看到, 位于中央公园中部的大都会博物馆开门了. 赶快走进去暖和一下, 顺便也看看里面的那些数也数不胜数的珍世之宝...

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

美东: 美国自由之路(下)


首几批移民北美的新教徒, 并不是一批亡命之徒, 也不是为财而来. 他们只是为了追求宗教自由而来. 他们中的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 也不乏具有远见和自律之人. 他们共同签署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除了关心他们自已的社区制度, 他们也十分关心子女的教育. 自由之路的下一站就是波士顿第一所公立学校的校址. 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 School)创立于1634年, 比哈佛还早两年. 波士顿拉丁学校也培养出了不少美国革命的先驱. Samuel Adams, John Hancock和Cotton Mather都出自这间学校. 而被誉为"从空中抓住了雷电, 从暴君手中夺下权杖"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也在波士顿拉丁学校念过书.
如今, 拉丁学校的原始校舍已不复存在. 原校址附近只立有一尊富兰克林的铜像. 铜像的基座上刻有几幅浮雕, 介绍了富兰克林的生平. 人们都知道, 富兰克林曾利用风筝发现了雷电的奥秘, 从而发明了避雷针. 但是, 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 富兰克林对美国更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联邦制度. 从而既能保持各州的相对独立, 又能统一在同一个国家的框架下. 在1787年的立宪大会上, 富兰克林推举华盛顿为主席, 自任副主席. 富兰克林提出, 美国可以效仿土族部落的联邦制建国. 他介绍说, 这个土族联邦(Iroquois League)的核心是一个议会. 该议会由六个部落, 按人口分别推举的50名代表所组成. 土族联邦遵循一部Kainerkowa宪法, 分成行政, 立法和法律三个机构而独立运作. 土族联邦已在美洲运作了1000多年, 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制度.
经过一番辩论, 立宪大会有加入了上议院. 各州无论大小, 均有两名上议院代表, 使人口少的州不被歧视. 1789年4月30日, 华盛顿在纽约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的首任总统. 一个新兴的民主国家从此诞生了. 但谁能料到, 标榜为现代西方制度之典范的美国议会制, 其实是来自一个美洲土族的古老制度. 这种制度很可能是受到, 远在东方的殷商联邦制的影响而形成的.

富兰克林铜像背后的那栋第二帝国式的建筑, 就是波士顿的旧市政厅. 波士顿的市政府在此运作了接近100年, 直到1969年, 由贝聿铭设计的新政府中心(Government Center)投入使用为止. 旧市政厅斜对面的Omni Parker House大酒店, 是美国营运时间最长的酒店之一, 1854年就开业了. 1913年, 当胡志明流落美国时, 也曾在这里打过工. 胡志明在工作之余, 来到对面的富兰克林铜像前. 或许也想过, 有朝一日, 他 也要建立一个类似的印支联邦共和国.
同一条街上的旧街角书店(Old Corner Bookstore), 曾是美国的文化中心. 自从1828年开始, 这座建于1712年的红砖旧宅, 就变成了书店兼出版社(Ticknor & Fields). 许多流行的作家时常在此聚会. 更多的名流在此出版他们的书籍. 作家们的名字长长一串, 像什么Henry David Longfellow, Harriet Beecher Stow, Nathaniel Hawthorne, Ralph Waldo Emerson, Henry Thoreau等等等等. Charles Dickens的小说也曾在这里出版.
从这里过了街, 可以看到街变两组雕像(Irish Famine Memorial). 1840年代, 爱尔兰因土豆枯叶病而引发 大饥荒, 饿死了100万人. 大批爱尔兰难民因此而逃荒来到美国. 这也标志着,来美的移民已不全是英格兰的新教徒了, 已趋向多元化了. 来自多个国家, 来美的原因也各不同.

第八站的旧南方议会厅(Old South Meeting House) 是自由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景点. 著名的波士顿倾茶运动(Boston Tea Party)就始发于此. 1773年, 英国决定对美洲征收茶叶重税. 同年的12月16日, 自由之子党的山谬.亚当斯(Samuel Adams)等人招集数千同党, 在此集会, 抗议英国的茶税. 会后, 愤怒的自由之子党人士冲入波士顿港, 将三艘英国商船上的三百多箱茶叶全部丢入了大海. 波士顿倾茶运动激怒了英国国王, 决定派兵镇压, 从而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
倾茶运动之后, 英国决定收回麻萨诸塞的自治权并解散议会. 国王派英军接管麻萨诸塞殖民地, 并封锁了波士顿港. 1775年4月19日, 英军在抓捕反英头领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和山谬.亚当斯的过程中, 遭到列克星顿(Lexington)民团的反抗. 终于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这时, 美洲的各殖民地的人们知道, 只有联合起来, 才能抵挡英军的入侵. 1775年7月2日, 华盛顿将军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统一美国独立战争的指挥. 各殖民地从此联合了起来.
再下一站的旧州府大楼(Old State House)也很重要. 她是美国最老的公共建筑之一, 以前曾是英国的总督府, 后来又变成麻萨诸塞州的政府办公处. 波士顿的不少重大事件都在这里发生. 1776年7月18日, 美国独立宣言就在这个阳台上, 首次向波士顿市民宣读的. 1789年, 华盛顿在就任总统之后, 也在这里检阅游行队伍. 有名的波士顿惨案(Boston Massacre)也发生在这里.
由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是全民的平等和自由宣言. 她不仅为美国独立战争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也为其它殖民地争取独立和自由提供了行动纲领. 从此, 独立和自由运动遍布全球. 例如, 胡志明就在河内三十六街的一间老屋里, 参照美国独立宣言, 起草了越南的独立宣言. 并在1945年, 宣告了越南的独立.
波士顿惨案也是一个美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 1763年, 英国在七年战争之后, 欠了一大笔债, 就想通过对美洲殖民地征税来还债. 英国分别在1764年到1767年之间颁布糖税法, 印花税法和汤森法, 从而引起了各殖民地人们的不满, 愤起抵制英货. 1770年3月5日, 英国士兵在与示威群众发生冲突时, 开枪打死5名波士顿市民. 史称波士顿惨案. 这件惨案的发生, 激怒了波士顿人, 更坚定他们要脱离英国统治, 争取独立自由的决心. 不自由, 毋宁死. 目前, 在旧州府大楼前面的一个交通安全岛上, 地上还设有一个标记, 这就是波士顿惨案遗址了.
再往前走, 就到芬钮厅(Faneull Hall)了. 这里也曾是波士顿人公共集会的中心, 号称为自由的摇篮.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 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举行. 芬钮厅的后面就是昆资市场(Quincy Market), 波士顿的小吃天堂. 又饿又累的我们, 赶快进去大吃一顿. 酒足饭饱之后, 就没人再有心思走下去了. 大家会心地一笑, 就打道回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