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婆罗洲: 亚庇城区


KK(Kota Kinabalu)机场是婆罗洲及沙砂最重要的航空枢纽, 多数游客也都是由此进入沙巴或转去砂劳越的. KK机场有两个航空终站. T1用于普通的航空公司, 而廉价航空公司则使用T2那个旧航站. 要注意, 这两个航站之间隔着那长长的跑道, 中间有一段距离. 两个航站之间的交通也不太方便, 不要跑错了.

虽然是廉价航站, T2也还有着不错的设施. 快餐店, 商场及访客中心等等, 一应俱全. 廉价航空的亚航, 虎航以及宿务都使用此廉价航站(T2). 因此, 在各廉价航空公司之间转机也很方便. 此外, 亚航更打算将KK廉价航站变成其KL以外的另一个航空中心, 有可能会开辟更多从KK飞往中国各城市的航线. 亚航目前已有航班飞往中国的杭州, 天津, 广州, 深圳, 澳门, 香港, 桂林和海口. 而在今明两年之内, 亚航也有可能会开通飞往成都, 重庆, 西安, 武汉和南京航线. 到时, 乘廉价航空去东南亚就可以从南京直飞, 不必先倒去杭州了.

KK的机场离市区不远, 只有6-7公里的路程. 从机场去市区有公车, 但找起来不太容易, 从城里回机场就比较容易. 机场的出租车进城不打表, 定价为20马币. 如果想要省掉这20块车费, 可以事先从网上联系一家背包客栈, 让他们派人来接机. 只要在能背包客栈住上个2-3天, 许多客栈都会提供免费的接机服务. 当然, 如果你住不满指定的期限, 就要换去别家旅馆, 客栈就会征收约30元的接机费. 像我们就在那间客栈住满了指定的期限, 再搬去了一家中挡旅馆.

虽然KK也有不少玩乐的去处, 来KK的游客多数还是冲着沙巴的其它景点来的. 可是, 无论是要征服神山的最高峰, 还是打算去诗巴丹等海岛潜水, 人们都会选择在KK歇歇脚. 过路的游客多了, KK的旅游设施也就好了起来. 如今, KK唐人街(Jl Gaya)一带, 背包客栈林立. 想找个铺位住上一晚, 包早餐和上网, 用不上马币20块也就解决了. 当然, 市区内也有许多中挡旅馆, 标准间的价位不到马币100元, 也可以试试看. 银子多话, 就可以考虑住到KK郊外的海滨度假酒店, 感受那一流的风景. 例如, 在丹绒香格里拉酒店, 就能在最绚丽多彩的日落下, 享用美味的晚餐.

KK的华人很多, 华语通用, 福建话通行无阻, 很适合初次出国的背包客. 可是, 许多当地人的英语却不行, 不能和西马相比. 有时, 我用英语和当地人说话, 他们就不明白我说些什么. 这时, 往往就会有当地的华人前来帮忙, 免费为我们当翻译. 总之, 当地人还是相当友善好客的. 对KK的印象总体良好.

KK各地的移民多. 除了华人, 菲律宾人和印尼人也很多. 天南海北, 各地的各色美食以及奇异海鲜吃不尽. KK的物价, 在马国算是比较贵的. 在咖啡店吃饭, 一餐总要花上4元以上. 出门的话, 可在市内众多的超市和商厦买点吃的, 也没有什么问题. 此外, KK的市区很小, 不用坐车也行. 在城里转一圈, 徒步就好了. 如果要去近郊的景点, 也可以乘坐中巴, 车资一般只要1块, 也很方便.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 想不出, 她还缺少点什么?


哦, 对了, KK缺少古建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 联军为了从日军手里夺回婆罗洲, 对这个港口古城进行了一番狂轰烂炸. 火之乡亚庇, 当时真就得又变成了一个火之城. 据说, 只有旧钟楼和旧邮政局(今沙巴旅游局)等三座古建筑, 逃过了战火, 幸存了下来. 现在, 我们看到的新城, 是在原来旧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的.

我们都知道, 当年欧洲列强在全球各地的殖民时, 对原住地的土著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主要是因为, 土著对洋人带来的传染病没有抵抗力. 欧洲人的移居就曾造成了美洲和澳洲原住民的大量减少, 几乎灭绝. 可是话又说回来, 土著的一些传染病对洋人也有很大的杀伤力. 如果你去热带地区的洋人坟场转一转, 你会发现, 不少早期的白人移民都是死于疟疾这种可怕的传染病.

疟疾是让许多白人痛苦不已的怪病, 却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当年在婆罗洲采集标本时, 也不幸身染疟疾. 打摆子, 发高烧, 生不如死. 正在迷迷糊糊之际, 突然脑中电光一闪. 多年来困扰在他脑海中的物种多样性的问题, 终于有了答案. 那就是物种自然选择, 演化论.

病好之后, 华莱士立刻就将这个新想法写成了论文, 并寄给其尊敬的师长达尔文, 按请他指教. 当达尔文收到华莱士的论文后, 非常震惊, 害怕多年来的研究马上就被后生轻易超前. 不过, 达尔文毕竟是达尔文, 他很快就有了主意并镇定了下来. 他迅速地写了一篇研究提纲和华莱士的论文一并发表. 他估计读者只会重视他的文章, 而不去读华莱士的论文. 果然不错, 无名小辈华莱士的文章无人重视. 这就为达尔文赢得了时间. 二年之后, 达尔文就发表了那本改变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

另一个不幸染上致命疟疾的白人, 就没那么运气了. 哲斯顿的首任市长艾京生(Francis Georhe Arkinson), 也得了疟疾. 他什么也没发现, 年纪轻轻就死了. 这让他的母亲非常地伤心. 为了纪念儿子的英年早逝, 这位母亲就让人在城边上的一个小山坡, 建了一座高达15米的木制方形钟楼, 以示纪念. 从1905年开始, 这座红顶白塔的艾京生钟楼, 就成为亚庇的标志性建筑. 在1956年之前, 由于亚庇没有什么楼房, 艾京生钟楼甚至是亚庇港的导航地标.

从艾京生钟楼走上去, 就是有名的升旗山观景台了. 在此, 你可以俯视亚庇的城市美景, 也可远眺嘉亚岛等海岛风光. 此外, 这里也是观赏亚庇日落的极佳地点.

婆罗洲: 从火之乡到寡妇城


沙巴位于婆罗洲的东北部, 是马国的第二大州, 面积仅次于砂劳越. 如果说婆罗洲的形状像一只狗, 那么沙巴就是那个狗头. 奇怪的是, 沙巴的首府好像有两个名称, 很让人困惑. 有人叫她哥京(Kota Kinabalu), 也有人叫她亚庇(Api). 实际上, 哥京是现在沙巴首府的正式名称, 也可简称为KK. 可是, 当地人似乎不太理会哥京(寡妇之城)这个正式的名称, 还是叫她的旧称亚庇(火之乡).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城市会有两个名称的原故了.

虽说婆罗洲是世界上最后的伊甸园, 沙巴也还有大片的原始雨林, 散发着天然的原始又远漠气息. 可是, 现在的KK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化城市. 城里满是现代化建筑, 交通也很方便. KK号称是婆罗洲最大的城市. 可是, 从城市制高点的升旗山上看下去, KK市中心的面积并不大. 而大部分的建筑也都建在那山海之间, 一条狭长的填海地段上. 此外, 在KK机场频繁起降的飞机, 都要经过市区的上空. 除了市民抬头就能看到飞机飞过, 市区的楼层也不能建得太高, 以免影响飞行安全. 在KK, 建筑盖到4-5层楼, 就差不多算是高的了.

KK城虽然很新, 婆罗洲的历史却很古老. 婆罗洲虽然很远漠, 却是远古人类迁徙的重要通道. 早在4万年之前, 古人在从东亚南迁澳洲的途中, 就通过菲律宾和婆罗洲之间的陆桥, 来到此地. 而到了公元前3-4千年, 海上吉普赛人的大蓬船队也出发了. 这些海人从华南沿海到达台湾, 再从琉球到达吕宋和苏禄. 他们也来到了婆罗洲. 一些海上吉普赛人继续远航, 占据了包括复活节岛在内的大多数太平洋岛屿. 另些人选择留了下来, 和当地的原始土著混合, 形成了今日婆罗洲的土著人种. 时到今日, 土著仍占有沙巴人口的一半. 实在令人惊奇.

到了公元5-10世纪, 华人移民的先驱也悄悄地来到这个被称为浡泥的地方, 开始经商并定居了下来. 雨林中的猴胆石, 盔犀鸟, 燕窝, 犀牛角, 樟脑, 胡椒, 黄金和树脂, 都是些无价之宝, 怎能不让人心动. 几百年之后, 马来人也从苏门达腊等地移民过来. 所以, 这里的马来人和华人一样, 都为外来移民, 也共同建立美好的家园. 马来西亚国会辩论时, 马来议员时常会要求特别的经商, 就业和上学保护政策. 他们说, 马来人是土著, 需要特别照顾. 华人议员就会针锋相对地反击, 应该取消这些不平等的政策. 马来人和华人一样, 也是外来移民, 不应该得到特别的照顾.

时间到了1400年代, 那个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时代. 下西洋带动了华人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东南亚的浪潮. 郑和为了巩固对中印航线的控制, 在南洋一带扶植了不少的贸易伙伴国. 例如, 在马来半岛, 在郑和的大力扶植之下, 从苏门达腊越海而来的马来人头目, 就从暹罗人的控制下独立了出来, 建立了马六甲国. 马六甲就是今日马来亚联邦的前身. 1405年, 郑和也派王总兵率领一个分遣队去婆罗洲的北岸. 在那里, 他代表大明封当地的酋长为浡泥国王, 并派住重兵加以保护. 从此, 浡泥酋长就从爪哇那强大的满者伯夷王国的魔爪之下, 独立了出来, 成为了大明中要的保护国.

1408年, 浡泥国王麻那惹加, 亲率150人组成的大型代表团, 回访明朝都城南京. 可是, 国王在到达南京后不久, 就不幸因病去世了. 遵其遗嘱, 国王被安葬于南京南郊. 于是, 明成祖又派张谦护送浡泥王子回国登基, 并将浡泥的一座小山封为镇国山, 也就是达鲁萨兰(Darussalam). 时至今日, 文莱的正式国名中仍保留着达鲁萨兰(Brunei Darussalam) , 这个镇国山的名号. 浡泥国从此走上强盛之路, 并在15-16世纪答到鼎盛期. 其疆域扩大到整个婆罗洲, 再加上今日菲律宾大部分.

在南京的南郊, 现在还留存着一座浡泥国王墓. 这可是中国极少数的几个外国国王墓地之一. 多年之前, 我曾想了解郑和云游的神迹. 想踏着郑和的足迹周游世界一番. 在一次去拜祭郑和墓的途中, 路过了浡泥国王墓, 并在此一游. 那时, 我又想不知到是否能有机会去这个浡泥故地, 今日的婆罗洲游上一游呢? 真没想到, 几年之后, 这个美梦就成真了. 有梦真好!


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列强, 当然也不会放过婆罗洲. 从17世纪开始, 荷兰人就开始控制婆罗洲的西南部. 英国人当然也不甘落后. 1842年, 英国人布禄克取得了沙劳越的统治权. 后来, 上海宝顺洋行的英籍老板邓脱兄弟(Dents), 也买下了北婆罗洲(今沙巴)的统治权. 1881年, 邓脱兄弟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 成立了北婆罗洲有限公司, 在嘉亚(Gaya)岛上设立了一个贸易椐点, 开始了对北婆罗洲的殖民统治.

可是到了1897年, 北婆罗洲公司在嘉亚岛上的椐点, 被当地的土人放了一把火, 烧毁了. 两年之后, 英国人决定在对岸的一个叫做亚庇(Api Api)高脚鱼村旁, 重建一个新的贸易椐点. 这个高脚村之所以叫做Api Api(土话火啊!火啊!), 是因为华人一放鞭炮, 连成一片的竹木高脚村就会被烧个精光. 土人跳着脚大叫Api Api. 这就是亚庇(火之乡)这个名字的来历.

英国人的旧椐点刚被大火烧光, 觉得火之乡这个名字不太吉利. 于是, 英国人就按照北婆罗洲公司副理Jessel的名字, 将这个新椐点命名为哲斯顿(Jesselton). 后来, 因为修建北婆罗洲铁路需要大量的劳力, 哲斯顿就发展成为北婆罗洲的一个重要城镇. 其地位仅次于北婆罗洲的首府山打根(就是阿崎婆当年望乡的地方). 1911年, 哲斯顿的人口接近3千. 华人和土著各占一半.

直到如今, KK还可见到用哲斯顿命名地方, 像哲斯顿酒店和哲斯顿码头等等. 可在当时, 当地人并不理会哲斯顿这个城市名字, 还叫她亚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山打根遭到重大破坏, 哲斯顿取代山打根变成了北婆罗洲的首府. 1963年, 北婆罗洲改名为沙巴, 并入马来西亚联邦. 而到了1967年, 马来亚这个新主子, 决定将哲斯顿改名为哥打京那巴鲁(Kota Kinabalu). 其中哥打(Kota)是城市的意思, 而京那(Kina)则是中国之意, 巴鲁(balu)是寡妇. 合起来的哥京, 其字面意思就是中国寡妇之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