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星期六
德干: 爱情之城海得拉巴(上)
海得拉巴是德干高原上最大的回教城, 也曾经是印度最重要回教文化中心之一. 海得拉巴建于1591年, 有很多别名, 像什么珍珠之城, 花园之城, 财富之城, 回教之城等等. 但我喜欢叫她爱情之城, 因为她的建立源自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原来, 当地的库塔沙(Qutb Shah)苏丹也曾是德干苏丹五虎之一. 其首府位于戈尔康达城堡(Golconda Fort). 当年的年青王子, 叫做默哈默德库利(Mohammad Quli), 疯狂地爱恋上了一位泰卢固族舞娘, 要想娶她为妃. 可惜, 这位美女不仅是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 而且还是个印度教徒. 王室自然坚决反对.
王子冒着丢失王位继承人, 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险, 继续与心爱的女友交往. 白天, 王子在戈尔康达城堡中牵心挂肚. 每当夜幕降临, 王子就骑马悄悄出城, 夜行数里, 又越过滚滚的穆西河水, 才来到女友所居住的泰卢固乡村, 和心上人秘密幽会. 后来, 为了方便过河约会, 王子甚至命人在穆西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梁.
王子对爱情的执着, 终于感动了上苍. 最后, 父王破例首肯王子娶异族女子入门, 婚姻也得到了王室的谅解. 此外, 王子也保住了王位继承人的地位. 王子春风得意, 既娶得了美人归, 又顺利地登上了王位.
不久, 戈尔康达城堡地区闹起了水荒, 默哈默德库利苏丹就决定迁都. 新都城就设在穆西河对面的王妃家乡. 因为王妃的称号叫做海得玛哈(Hyder Mahal), 新都也就叫做海得拉巴(Hyderabad)了. 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默哈默德库利酷爱波斯诗词, 艺术以及建筑. 在建设新都时, 一心要把她建成世上最好的城市, 一座人间的天堂. 城市规划参考了当时的波斯名城伊斯法罕(Isfahan), 开了印度整齐规划城建的先河.
为了庆祝建立新都以及纪念苏丹与王妃的伟大爱情, 苏丹还专门在王妃旧居的位置上, 修起了一座高高的查尔米纳(Charminar)四塔门. 从此, 四塔门成为新都城市中心的十字路口, 苏丹也从此建了四条大路通向东南西北. 这座海得拉巴的凯旋门, 伟大爱情的丰碑, 至今仍屹立在海得拉巴旧城的中心, 成为海得拉巴的标志建筑.
沿着四塔门的四条大路, 苏丹修建了数以万计的建筑, 有些建筑甚至高达九层. 这样一来, 海得拉巴城区内的宫殿, 回教堂, 店屋, 豪宅, 驿站, 浴室, 学校, 医院样样齐全, 周围又有花园点缀其间, 很像个现代城市的模样了.
海得拉巴城市的规模甚至超过当时北印度的大城阿格拉和拉合尔(Lahore). 只可惜, 当时的大部分建筑已毁于奥朗则布大帝攻城的战火. 除了一些残墙断瓦, 只有四塔门和其对面的麦加回教堂, 孤影自怜. 现在在老城区看到的宫殿, 都是莫卧儿统治时期后重建的.
今日的海得拉巴是个双子城, 也叫做海得拉巴-锡康达拉巴(Secunderabad). 城市大致上可以分成4个部分, 戈尔康达城堡是库塔沙苏丹在1518-1591年使用的旧都, 其传声, 通风及供水系统令人称奇; 海得拉巴旧城区则是库塔沙苏丹在1591-1687年间所使用的新都; 莫卧儿统治时期, 建设重点移至穆西河另一面的海得拉巴新城区, 博物馆和高校最有特色; 而锡康达拉巴则是英国人建设的区域中心城市, 留有机场和车站.
由于海得拉巴城市规模很大, 各区之间的距离也较远, 不愿挤公车的话, 就只能叫突突车了. 海得拉巴的突突车应该全数使用计价器, 市内短程的乘车费用应该不会超过100卢比. 但突突司机常常想对外国人多收费, 不要理他们, 照表给个整数就成了.
出了海得拉巴机场的大门, 找了辆突突车. 去火车站买好了去奥兰伽巴(Aurangabad)的火车票. 又找了辆突突车, 直奔四塔门而去.
如今, 四塔门被围起来了, 车辆都在外面绕圈子. 所以, 到老城区, 突突车一般会停在麦加回教堂门口. 可以先参观回教堂, 再去四塔门. 麦加回教堂不收门票, 但要给看鞋子的人小费. 四塔门的入门费则是2美元.
麦加回教堂的规模很大, 有一个很大的水池. 因使用来自圣地麦加的红砖而得名. 回教堂的另一个特色是由整块黑色花岗岩制成的拱门, 当时花了1400个牛力, 才从采石场拉来, 费了不少功夫. 麦加回教堂的修建时间很长, 她始建于库塔沙苏丹时期的1614年, 完成于奥朗则布大帝时期的1693年. 后来, 莫卧儿的苏丹Nizam Ali Khan在此建墓, 葬于此地.
四塔门建于1591年, 是一个巨形的花岗岩建筑, 由四个高塔以及四个相连的拱门组成. 塔楼高达56米, 高耸入云. 正方形的底边宽约30米. 底边中间的拱门美丽大方. 淡黄色的墙壁使用了特殊了一种材料涂抹. 其成分据说含有云石粉, 豆粉和蛋黄. 所以, 色彩经久不退.
游客可以爬上拱门上那高高的回廊. 回廊上还有海得拉巴最早的回教堂和塔楼, 但可惜, 现在已不让上去了. 沿回廊外面走一圈, 整个老城区的风光尽收眼底, 麦加回教堂, 贾玛回教堂, 旧宫门, 波斯式的老巴刹, 还有那人群.
当然, 在这里也可以看清建筑的内部细节, 镂空雕花无处不在. 内部的拱形结构刚好用做上镜的照像框, 而看景的当地人当成了模特儿.
看我拿着相机, 小孩全围上来要拍照片. 一直被印度人追着要拍照, 不耐烦了, 只好说: 没胶片了(数码相机确实没装胶片), 赶快逃之妖妖了.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