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德干: 爱情之城海得拉巴(下)


海得拉巴旧城区的波斯式老巴刹叫做拉德市场(Laad Bazaar), 这里曾是著名的珍珠市场, 也是海得拉巴另一个别称珍珠之城的来源. 时至今日, 懂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此地, 以低廉的价格掏到上等的珍珠. 此外, 这里的工艺品, 特别是彩色玻璃珠手环也很有名气. 每逢开斋节, 满街尽是身披黑纱的回教妇女.

浓郁的香水, 纷乱的交通, 阿拉伯文的店家在街上一字排开: 布店, 香油店, 点心店, 草药店, 珠宝店等等数不胜数. 时空倒错, 好像回到了400年前, 来到了波斯的某个城市.

除了逛商店, 老巴刹一带还留有许多旧式的木质或石质的建筑, 以及古老的城门, 古色古香的, 可以拍几张照片留念.

此外, 旧城区的乌玛哈拉(Chaumahalla)宫殿已对外开放了, 向游人展示其回教式, 印度式及西式各种风格的宫殿建筑. 不过, 这些宫殿已是后一个回教王朝留下的杰作了. 同样, 萨拉均(Salar Jung)博物馆也是莫卧儿属国的产物. 这座由旧首相府改建的博物馆, 展出了4万多件艺术品及钟表, 全是当时首相的个人珍藏品. 可以想见, 当时的王国是多么的富有了.

但是, 随着奥朗则布大帝对德干地区的大举用兵, 海得拉巴地区也不能幸免. 从此, 库塔沙苏丹对海得拉巴地区近200年的统治也就落下了帷幕. 奥朗则布在1687年攻克库塔沙苏丹的戈尔康达城堡之后, 德干地区的政治中心就自然地集中到奥兰伽巴去了. 这样, 海得拉巴就被废弃了几十年.

到了1707年奥朗则布大帝去世后, 奥朗则布的两位王子, 德干王阿扎姆沙和喀布尔王巴哈杜尔沙, 为了争夺王位, 在德里地区大战了一场. 不幸, 德干王战败, 德干的地位从此就 大不如前了.

当巴哈杜尔沙坐上莫卧儿皇帝的宝座之后, 帝国的中心也就转移回北印度的拉合尔去了. 而德干地区就交由莫卧儿帝国委派的德干总督来管辖. 巴哈杜尔沙的能力有限, 继位时的年龄又偏大. 从此, 一代天娇莫卧儿帝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巴哈杜尔沙去世后, 莫卧儿帝国动荡不安, 王位不稳, 七年内王位就替换了多达七次.

1719年, 默哈默德沙(Muhammad Shan)继位莫卧儿皇帝. 其亲信大臣阿萨夫贾(Asaf Jahi)被指派为莫卧儿帝国的德干总督. 几年之后, 阿萨夫贾看到莫卧儿帝国外受波斯人的入侵, 内受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徒的反抗, 已自顾不遐了, 就干脆自立为王了.

不久, 其首府也从奥兰伽巴搬回到了海得拉巴. 这样, 海得拉巴获得了新生, 又成为德干地区的中心了. 阿萨夫贾家族对德干北部的实际统治一直沿续了200多年, 对城市的建设有不少贡献. 即使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 海得拉巴仍能保持相对的独立. 而这时, 莫卧儿帝国已名存实亡了. 海得拉巴王国是莫卧儿属国中最长命的, 比莫卧儿的德里帝国长寿近100年.


在阿萨夫贾王国的后期, 几代国王大力推进海得拉巴城市的现代化, 逐渐将这个德干上的明珠, 建成为区域的教育文化中心. 在这期间, 大量美丽又壮观的建筑出现在穆西河另一侧的新城区. 从政府办公大楼, 到学校和医院, 应有尽有. 整个海得拉巴变成了一座近代建筑的博物馆.

其中既有莫卧儿式的Osmania中央医院, 古今结合的Osmania大学, 印度撒拉逊风格的高等法院, 印度传统式的议会大厦, 又有西式的锡康达拉巴火车站和飞机场等等. 其它较有名的建筑还有城市学院, 中央图书馆, Unani医院和由旧式豪宅改建的州立博物馆等等.

阿萨夫贾王国由于控制了的珍珠, 钻石及珠宝等贸易, 奇富无比. 到了1911年, 当末代海得拉巴国王奥斯曼阿里(Nizam Mir Osman Ali)登基时, 他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他究竟有多少财富, 现在已无从知晓了. 我们只知道, 他随便放在书桌上的一块压纸石, 竟是一块重达185克拉的巨大钻石.

他的私人豪华车队则由300辆仿古戴姆勒和劳斯莱斯车组成. 何等地气派. 他家里的珍珠, 宝石及金锭成筐成箩. 成捆的钞票放在地下室, 任其虫蛀发霉. 此外, 他也爱美女爱得没命. 在他那巨大的宫殿里, 处处金屋藏娇. 据说育有的非婚子女就多达100多个.

在印度1947年独立之后, 海得拉巴王国的独立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危胁. 按照印巴分制协议, 各土邦国允许自愿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可这样一来, 矛盾就来了. 在回教人口占多数的克什米尔, 印度教的土王选择加入印度, 就引起了回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间战乱. 时至今日, 克什米尔仍是一个火药筒子.

相反, 在印度教徒占多数的海得拉巴, 国王奥斯曼阿里在寻求独立不果之后, 选择加入巴基斯坦. 尼赫鲁政府当然不愿意, 强硬地要海得拉巴加入印度. 海得拉巴申诉到了联和国, 也不管用.

1948年, 印度军队在Chaudhuri将军的率领下, 分五路进军海得拉巴. 奥斯曼阿里国王手里没有正规军队, 只能将手中的300支来福枪发了下去. 抵抗是徒劳的, 印度军队很快就攻进海得拉巴城了. 国王的军队只能投降了, 海得拉巴从此被并入了印度.

海得拉巴的首相被俘, 凶多吉少. 奥斯曼阿里国王则获得了优待, 被软禁在宫殿里, 一直到1967年去世为止. 但他的臣民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一年的战乱之中, 回教徒成了掠夺奸杀的对象. 海得拉巴地区共有20万回教徒被屠杀. 历史为尼赫鲁政府写下不光彩的一页.

在海得拉巴的街上乱走, 看到几个全身黑纱, 只露出双眼的回教妇女. 和她们的目光接触, 让人不寒而栗. 多少忧怨, 多少仇恨, 谁人能知? 从此, 我明白了. 在印度, 印度教徒和回教徒, 水火不能相容. 对2007年8月, 海得拉巴发生连环爆炸案, 一点都不感到惊奇. 冤冤相报何时能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