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7日星期日

玛雅: 科潘到佛罗伦斯


在科潘镇的附近, 还有两处很有意思的玛雅遗迹. 第一处是建于公年652年的天文设施, 该设施可用于确定玛雅历中的主要节气. 要知道, 玛雅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节气对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都很重要. 其实, 这个设施很简单, 就是两个高达3米的石碑, 分别编号10和12. 不过, 石碑的排列方位很重要. 祭司只要从石碑12看过去, 如果傍晚的太阳刚好从石碑10上落下去, 就是重要的节气. 因为在一年当中, 只要在白露和谷雨这两个节气, 太阳会从那个位置落下. 很神奇吧? 至于另一个遗迹Los Sapos, 据说是玛雅人在一个小山上建的产院. 玛雅妇女会集中在此地生孩子. 因为人力是玛雅社会最重要的资源, 产院也是玛雅人很重要的设施.

那日在科潘镇外, 看到了不少牧场. 只见牧场内成群的牛儿在那儿吃草. 心想, 这儿的牛肉也一定很嫩, 很好吃. 于是, 就决定晚上去试试科潘的牛排. 根据资料介绍, Carnitas Nia Lola的肉类煎烤得不错, 决定去试试. 从中心广场向南走两条街, 就到Carnitas Nia Lola了. 餐馆内装修得像一家旧车牌工房, 墙上挂满了旧车牌, 很另类. 因为时间还早, 餐馆内没有什么人. 但晚间, 这里想必会变成一家热闹的酒吧. 看不懂西文菜单, 换成英文的也不见得懂多少. 又嫌西餐的点菜程序麻烦, 什么前菜主菜, 主食甜点等等. 算了, 就点一客牛排套餐吧. 菜上很快, 第一道是烤玉米饼条和沙拉, 再加上一杯泡沫咖啡. 随后上来的是主菜拼盘, 包括牛排, 煎蛋, 泡菜, 酱料以及一碗煮豆米饭. 果然, 牛排煎的很嫩, 沾上中美洲那种特别的酱料, 口感不错. 吃牛排最怕碰上那种切也切不动, 咬也咬不动的老牛肉. 能吃到一咬即碎的嫩牛排, 就是有口福了. 不过, 按照洪都拉斯的标准, 这一餐也不算特别便宜, 花去我150个大酋长.

酒足饭饱之后, 看天色还早, 就再到中心广场转转. 看在街边贩卖食物的小贩, 以及在广场上休息的三三俩俩的当地人. 在广场上碰到了一个美国人, 他问我是不是来研究玛雅神庙的. 我说, 不是, 我只是来游玩的, 来看看玛雅信仰与中国古代信仰有什么相似之处. 他说, 亚洲来的游客很少, 十有八九的亚洲人, 都是来研究玛雅神庙的. 我就问他是不是也研究玛雅神庙. 他说, 不是, 他是教西班语的教师, 每隔一段时间, 就要这里来上上西语课, 要不断地充实自已. 看来, 他这个老师当的还是蛮认真地.

因为第二天就准备离开了, 要去危地马拉的蒂卡尔爬金字塔了. 就要找车去附近的佛罗伦斯(Flores)小镇. 问了两家旅行社, 都没有去佛罗伦斯的直达游客小巴. 只有去La Ruidosa的车, 从那再另外换车去佛罗伦斯. 此外, 那个车下午才发车. 算了一下, 觉得很难在当天赶到佛罗伦斯, 需要在Rio Dulce过一夜. 因为打算当天就赶去佛罗伦斯, 就决定自己乘公车过去了. 后来才发现, 自己乘公车去佛罗伦斯, 中间需要转好几次车. 费神又费力, 也不见得省钱. 搞不好, 更费钱.


次日早上, 先到科潘的果菜市场转了转, 买点又便宜又好吃的水果, 带着路上吃. 洪都拉斯号称香蕉王国, 香蕉很多, 芒果也不少. 玛雅人和中国人一样, 相信阴阳八卦. 更有意思的是, 玛雅人也使用草药治病, 并使用食物调养. 他们的食物和水果也分为温性和凉性的. 比方说, 香蕉是凉性水果, 而桔子则是温性水果. 个人可以根据当时的身体状况, 选择不同类型的水果. 买好水果, 又到旁边的博物馆拍了几张照片. 就向镇边的车站走去. 走到路口, 就有人上来问, 是不是要去危地马拉边境. 看我点头后, 就带我去路边的小巴. 车上已有不少人了, 全是当地人. 前排的人马上就为我腾出一个空位. 哎, 中美洲人总是那么地好客. 小巴很快就开车了, 不久也就到达边境小镇了. 下车后, 看当地人似乎只是付小额的车费. 但我还是下车并付了1美元的车费.

走到El Florido的关口, 问官员是不是要在护照上盖章. 答曰, 不用, 只要交出那张路条就行了. 官员还帮我指了一下方向, 说那边有车进去. 刚走过关口, 就碰到了一位背着大刀的危地马拉大侠. 他主动问我去哪里, 我说: 要去 Chiquimula, 再从那里转车去佛罗伦斯. 他说: 跟我来, 我也去同样的地点. 跟着大侠沿大路向前走了一段, 来到一个像个等车处的地方. 坐下聊了不一会, 小巴就来了. 到Chiquimula的车资为20格查(Quetzal). 我坐在第一排, 又面对着其它的本地乘客. 结果, 他们全像看稀有动物似的盯着我看. 也许他们心想: 从哪儿来的鬼, 怎么和我们长得如此地相像? 小巴一路上还不停地上人, 很快就坐满了. 两人的位子, 已挤上了4个人. 后来, 车门上也挂上二三个人. 最后, 连车顶上也座上了人. 这种挤车场景, 现在即使在印度也不容易看到了.

来到了Chiquimula传统小镇, 大侠将我带到了一家旅行社. 他先问了一下价钱, 可能是太贵了, 就独自走了. 我问了一下, 旅行社下午3点后才有车去佛罗伦斯. 不愿意等, 就走了出来. 外面是条很热闹的街道. 一路观察原住民的日常生活, 买菜吃饭什么的, 也蛮有意思的. 在这种小镇上, 基本上看不到外国人, 甚至也看不到西班牙后裔. 满街看到的全是玛雅人的后裔. 不知不觉之中, 就来到了小镇的大巴站. 问了一下, 还是没有去佛罗伦斯的车. 不过, 买车票的讲, 可以乘坐这班去危地马拉市的车, 等到大路上, 再换去佛罗伦斯车. 看来也没别的办法, 只好上车了. 开车后不久, 大巴就将我载到了大路边的汽车站.

走到路边的售票处, 见到一位肤色较深的当地人, 就问他有没有去佛罗伦斯的车. 他比划了半天, 我才知道, 售票员是高级工作, 要找白人. 找到那个金发碧眼的帅哥售票员, 没想到他一点英语也不懂. 只好拿出地图, 指出我要去的地点, 并打手式告诉他, 我要买一张二等车票. 他好像懂了我的意思, 就用西班牙语对我说了一大堆通. 可是我一句也没听懂. 他看我听不懂, 就想了想, 然后拉起我就走. 我们来到一辆大巴前, 帅哥就和车上的检票小姐说了一通. 检票小姐也是白人, 但会一点点英语. 这样, 我就知道这辆车是开去佛罗伦斯, 但不是我要的二等车, 而是头等车. 看起来, 我也没得选, 只好花160Q买票上车. 好贵啊, 不过有冷气, 电视和午餐(三明治和饮料). 但更为重要的是, 乘车的人很少, 都是西班牙裔的本地人. 每人都可占一排椅子睡觉. 头等车上也有厕所. 只要一有人上厕所, 检票小姐就会去冲洗半天. 也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认为这种洗厕所的检票员也是高级工作, 只有白人才可以做. 可见, 中美洲社会白人和原住民分化得很厉害.

这一路, 要经过两个著名的景点. 一个是基里瓜(Quirigua)玛雅遗址, 其高达8米的石碑在玛雅世界中是最高的. 另一个景点Rio Dulce, 则是游船河看自然风景的好去处, 其湖峡地貌也很有名气. 我因时间有限, 就只能忍痛割爱了, 中途不下车了. 就这样, 在车上迷迷糊糊地睡了大半天, 也不知过了几个小时, 才终于到佛罗伦斯. 下车前, 问了一下检票小姐, 知道停车的地点不是在佛罗伦斯岛, 而是其对面的Santa Elena小镇.

看看天色已经不早了, 赶快背上包, 一直沿大路向佛罗伦斯岛走去. 走不多久, 就看到连接Santa Elena小镇和佛罗伦斯岛那500米的长堤了. 从长堤上一眼望去, 暮色中的Lago de Peten Itza湖光粼粼, 煞是好看. 果然是个风水宝地. 难怪, 背包客都会把这里, 当做探访周围几个玛雅遗址的基地. 闲暇时, 也可以雇船游湖, 夕阳拌湖光, 非常美丽.

沿着湖边小路, 一路走到小旅店El Mirador de Lago. 进去问了一下, 有房间. 要了一间每晚50Q的风扇房间, 附有供应热水的卫生间. 从佛罗伦斯去蒂卡尔玛雅遗址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参加看日出的团, 凌晨3点就要出发. 另一种是乘小巴自己去, 最早的车早上5点出发. 因为蒂卡尔是十有九雾的天气, 自认为不值得起这个大早, 就定了次日5点的小巴.

2008年4月19日星期六

玛雅: 科潘雨林与博物馆


如果庙塔林立的蒂卡尔是玛雅的纽约, 那么雕塑精致的科潘就是玛雅的巴黎了. 科潘的石雕可以称得上是玛雅之最. 除了可以在科潘遗址的户外, 看到不少不错的大型石雕而外, 科潘博物馆则是另一个看石雕的好去处. 此外, 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科潘的出土文物, 以了解金字塔或墓葬内部的结构和宝 藏. 在科潘遗址的外面, 就有一间号称是玛雅世界中最好的石雕博物馆(Museum of Mayan Sculpture). 石雕博物馆入门票较贵, 为7美元(或133L), 但值得一看. 而在科潘镇中, 也有两间玛雅博物馆. 玛雅考古馆(Museo de Arqueologia Maya)也藏有不少石雕和出土文物, 从祭坛到玉雕, 一样不缺. 该馆要收门票57个大酋长(L). 另一家博物馆(Casa K'Inich Museum)虽然是免费的, 也没有什么真品. 但参观该馆, 对了解玛雅文化和文字很有帮助. 可以了解到为什么玛雅王每20年, 就要树立一块石碑, 或者为什么每逢吉日, 玛雅人就要举行球赛等等.

那天, 在参观过了科潘遗址之后, 时间已太晚了, 石雕博物馆已经闭馆了. 只好在第二天再跑一趟. 次日, 起的很早, 当到达科潘遗址时, 时间还不到8点, 博物馆还没有开门. 于是, 就先去附近的热带雨林, 沿着那条雨林生态步道走了一圈. 清晨中的雨林, 雾气还没有散尽, 空气清新, 感觉好极了. 每次进入热带雨林, 都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难到, 人真的和热带雨林及雨林的主人猿猴有密切的关联吗? 但如果达尔文的渐进进化论是正确的, 这些雨林中猿猴为什么还没有进化为人呢? 记得上次去红山动物园时, 曾仔细地观察了与人类最接近的猩猩好一阵, 但一点都没有感到他们有变成人的迹象. 即使再过一亿年, 如果猿猴还没有灭绝的话, 猿猴仍然是猿猴, 不会变成人. 说猿会变成人, 好像是对人类极大的侮辱.

在这条科潘的雨林步道上, 沿途立着一些牌子, 解释当年玛雅人是如何在雨林中生活的. 他们使用树木藤条筑屋, 使用藤条编织篮子等等, 充分利用雨林资源. 当然, 玛雅人也砍伐树林. 当局利用这个生态步道, 强烈地向游客传达一个信息: 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 任意破坏雨林, 我们也会像玛雅人一样, 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我同意, 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否则, 地球环境变坏. 到头来, 受苦的还是我们自已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但是, 玛雅人是不是因为发展太快, 人口太多, 而导致生态被破坏, 最后导致玛雅文化消失的呢? 我认为不完全如此. 玛雅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 需要大量的人口资源. 不了解这点, 就无法想象玛雅人是如何建成那么多神庙金字塔的.

就以和玛雅社会相似的中国古代社会为例. 商王朝时, 国家的职能无非就是祭祀和战争, 但这两样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当时的社会, 以人力为主劳力. 无论是建庙, 还是修渠, 都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 人多好办事, 也是强国的基础. 商朝不停征战的目的, 除了扩展领地而外, 还想要从敌国中俘获大量的劳动力. 我们不知道, 商王在造鹿台时, 使用了多少人力. 但秦皇在建秦陵时, 使用的人力可是惊人的. 从墓室上的封土层, 到上面的夯土墓台, 在建造过程中, 使用都是人海战术. 一字排开的人龙, 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黄土传送带, 将黄土源源不断地送去墓地. 地宫上慢慢地形成了一座小山, 而取土的地方, 后来竟形成了个大鱼塘. 不可思义. 而玛雅人在建神庙时, 除了土石, 还要使用大量的大块石料, 人不多能行吗?

中美洲的热带气候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再加上玛雅种植的是高产的玉米. 养活大量的人口, 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科潘还不致于因人口太多而亡国. 实际上, 科潘的末落和其它玛雅大城的末落, 都发生在同一段时间. 蒂卡尔灭亡了, 帕伦克也灭亡了. 这就说明了. 科潘的灭亡, 应该和玛雅社会的管理方式, 没有直接关系. 玛雅文化应该是毁灭于一场罕见的天灾. 那时, 中美洲发生了两千年未遇的严重干旱. 这场灾难, 是人力密集型的玛雅社会所无法承受的, 这才导致了玛雅社会的解体. 正是, 天意要灭玛雅, 人力无法回天.


从雨林沿步道走出来, 在访客中心买好门票, 就走去石雕博物馆. 博物馆的大门很特别, 是一个的张着大口的龙头(或雨神头). 走进龙嘴, 再穿过一条曲曲弯弯的玛雅地道, 就来到了所谓的玛雅地府. 这里, 首先映入眼帘就是那座有名的罗莎里拉(Rosalila)庙中庙的复制品. 按照玛雅人的习惯, 新王继位后, 一般会将旧王的庙推倒. 再在旧庙上面建 一座新庙. 不过, 建于公元571年的罗莎里拉神庙是个例外. 当年,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 科潘王在建新庙(神庙16)时, 不但没有将旧庙破坏, 反而用泥土将她保护了起来, 再在上面建新庙. 这样一来, 这座古庙宇就幸运地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后来, 经过后人挖掘, 她才重见天日. 使我们有幸了解到, 早期的科潘神庙是长得什么样的.

罗莎里拉神庙, 高达14米, 是一个边长为19米的方型建筑. 神庙使用的基本色调是玛雅人最喜欢的红色. 红色表示生命, 鲜血, 东方和旭日, 也是太阳神喜欢的颜色. 罗莎里拉的特色是庙墙上雕满了浮雕, 非常漂亮. 因为该神庙祭拜的主神是太阳神, 其四面的门上都刻有太阳神 的头像. 门的两边则是科潘的图腾鸟神和龙神. 而庙顶上是虎神状的玉米神. 真是众神齐聚啊. 考古人员在挖掘罗莎里拉神庙时, 在她的门口发现一块云纹状的燧石雕刻. 极硬燧石, 很有可能也是玛雅人利用闪电的力量雕刻而成的.

在博物馆收藏的其它出土文物中, 较有名的还有太阳神玉面具, Hijole鸟神以及无头佛像等等. 此外, 这座两层楼的石雕博物馆, 还收藏了许多科潘遗址中的石雕原件. 其中包括有名的十八兔石碑, 祭坛Q, 天神头像(老人头), 石骷髅和蝙蝠死神像等等.

2008年4月15日星期二

玛雅: 科潘玛雅遗址(下)


科潘遗址的另一部分, 就是西方人所说的卫城(Acropolis)了, 是一个金字塔会聚的地方. 不过, 这里既不像雅典卫城, 也和埃及的金字塔不搭界. 也许, 当时的西方发现者想不出其它的名词, 就借用了这两个西方人最熟悉的名词. 所谓的卫城, 其实就是一个建在十字型高台上的庙城. 高高的土石台上, 4座编号分别为11, 26, 22和16的神庙按照星位排列, 与太阳和金星的方位 对应. 除了日月, 玛雅人最崇拜金星. 科潘石刻上就出现过金星的轨道. 高达30多米的神庙是玛雅人心目中的圣山. 玛雅人对天神极为恭敬, 神庙建得最高, 石料用得最好, 雕刻也最精细. 帝王的宫殿则次之. 至于贵族吗, 还可以住上石屋, 平民百性就只能住在草房里了. 这点类似于吴哥王朝.

至于所谓的玛雅金字塔, 其实也就是一种方形的祭台, 台上都建有神庙. 看一下汉字中的台字, 就知道了. 下面是一个方形的土石台基, 上面是个人字形的小庙. 目前, 台上的庙不是损毁了, 就是被搬去博物馆了, 只留下一个平顶金字塔. 相信在亚洲, 可以找到这种庙台影子. 比方说, 商朝时, 商王帝辛(纣王)就曾经下令, 让背叛东夷投奔商朝的姜子牙监造一座鹿台. 姜子牙因不善经营, 无法按期完工, 被帝辛撤职. 从此, 姜子牙的心中埋下了怨恨商王的种子. 七年后, 庙台才建成. 因台上树立了一个鹿头柱, 而得名鹿台. 据说, 鹿台是建在一片经过平整过的空地之上的. 高台上, 琼楼玉宇, 高耸入云. 每逢吉日, 帝王和祭师就在台上祭天. 平日, 鹿台用于观天象, 辨气象. 鹿台下, 也建有商朝的宝库. 周武王反叛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为了抢夺鹿台的藏宝. 周武王破坏了鹿台, 光美玉就夺取了数万块. 可怜, 今日的我们, 也许只能从高句丽将军坟的七层墓台上, 看到一点点鹿台的影子.

从周代开始, 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敬天子, 而不敬上帝了. 到了后来, 祭天就成为摆设了. 再后来, 就变成人定胜天了. 周朝虽也建有灵台, 但也就没有什么名气了. 再加上, 中原的庙台多为土木结构, 经不住岁月的摧残, 现在已经上看不到了. 不过, 据说秦皇的墓台, 也很有可能是同样结构的平顶金字塔. 但目前还埋在地下, 还 是看不到. 此外, 在印尼爪洼, 除了有名的婆罗浮屠金字塔之外, 也有一种玛雅型的平顶金字塔神庙(Candi Sukuh). 就连吴哥的神庙也与玛雅的神庙形不似而神似. 不过, 有一点不同, 吴哥的新王每每会换一个地方建个新庙. 而玛雅的新帝, 则 喜欢在旧庙上再建新庙, 一层迭高一层, 越来越高.

今日, 文字石阶受保护, 已不让爬了. 而通往神庙11的台阶, 还没有修复好, 也不能爬. 要上科潘的庙城, 就只能从右面绕到城边, 再慢慢地爬上去. 上了庙城, 首先看到的是编号为11的神庙. 这个神庙, 是400年来, 一层迭一层的结构. 今日看到的这层神庙, 是科潘的16代王黎明(Yax Pasah)在公元773年修建的. 神庙11也叫铭文神庙, 因墙上刻有镜像对称的文字而得名. 很神奇. 神庙11的结构, 象征着玛雅人的世界观. 玛雅人的世界, 也是天方地圆的. 而代表天界(Xibalba)的方形神庙, 其四角上各有一尊代表方向的天神(Pauahtun)的石像. 天神的石头雕像很大, 让人感到, 一定是受到了前玛雅(奥尔梅克)时期, 著名石头像的影响. 在王朝的400年的历史中, 该神庙一直是科潘的祭祀中心. 每逢吉日, 祭司会在此祭天. 同时, 在神庙下面的球场也会举行一场玛雅特有的乌拉马球赛. 球场中飞来飞去的球, 正代表着玛雅人崇尚的天体, 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


在科潘的庙城上, 可以看到许多富有神秘感的玛雅圣树. 看着圣树, 不知不觉间, 就来到了神庙26. 在这座金字塔式神庙的下方, 就是那有名的文字石阶. 玛雅人认为, 金字塔神庙是连接人间与天界的桥梁. 和吴哥王朝一样, 科潘王及祭司, 经常要战战兢兢地爬上陡峭的神庙, 祭拜天神. 有名的玛雅献血仪式就是在这种金字塔上举行的. 为了表示虔诚, 时常要使用人祭. 帝王本身也要放血祭天, 追求失血过多而产生的幻觉, 与天神沟通. 此外, 这种金字塔时常会建在一个天然的洞穴之上的. 玛雅人认为, 这种洞穴是通往地狱之路.

从神庙26的顶部, 也可以看到玛雅圣树. 此外, 这里也是眺望远处科潘河谷的好地方. 离开神庙26, 返回编号为22A的议事厅(Popol-Na)建筑. 在这里, 可以看到在十八兔时期, 科潘管辖下 的九个属国的标记(好像商朝的九鼎代表的九州). 该建筑的门眉上, 石块排成的箭头型图案, 是很有代表性的玛雅建筑图案. 贵族们除了在议事厅开会, 也在此观看有名的玛雅圣舞.

在建筑22A的旁边, 是十八兔建的神庙22. 该神庙曾经是科潘最美丽的神庙建筑, 其参观的重点是门框四周的石刻. 只见, 一排石骷髅支撑着一条巨大的双头巨龙. 玛雅人很喜欢骷髅头装饰. 石像上的玛雅国王, 时常在腰间挂着敌人的骷髅, 以表示其英勇善战, 杀敌无数. 玛雅建筑上, 也时常使用一排一排地石骷髅来装饰. 玛雅人制作的水晶骷髅, 目前已是天价. 这种水晶骷髅, 可能是玛雅人利用闪电而产生的巨大碰撞力, 雕刻而成的. 其制做技术已经失传. 专家们认为, 现代人类还需要50-100年时间, 才能制做同样的水晶骷髅. 实在令人惊诧不已.

从神庙22的后面, 沿着台阶走下去, 就可以看到一个庭院. 这个庭院叫做虎神广场(plaza of jaguars)或者东广场, 因其西面供奉着虎神而得名. 如果说, 龙是东亚人的共同图腾, 那么, 虎就是东夷人的共同图腾了. 从此, 可以看出商人与东夷人的渊源很深. 除了虎神, 广场的两边还立着许多大型的石像, 妖魔鬼怪, 无奇不有. 值得花时间好好看一看, 拍拍照片. 如果科潘隧道没有对游客关闭的话, 其入口也在虎神广场.

科潘的另一个庭院叫做西广场, 就在神庙11的后面. 从这里, 也可以看到科潘最高的神庙, 神庙16. 这个神庙还未修复, 不能爬上去. 但神庙下, 由黎明王修建的石碑P和祭坛Q, 很值得一看. 特别是祭坛Q上的16个人像, 意义重大. 经过对祭坛Q上文字的解读, 人们才知道, 祭坛Q上的16个人像, 其实是400年科潘王朝的16个国王像. 有意思的是, 从图上可以看出, 第1个国王蓝鸟(Yak K'uk Mo)和第16国王黎明, 面对面坐着. 表示科潘王朝一个玛雅世纪的兴衰. 玛雅人主要使用手脚并用计数的20进制. 每20年为一个年代(Katun), 而每400年为一个世纪(Baktun). 这样说来, 黎明王在建祭坛Q时, 已 想道, 科潘王朝的气数已尽, 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果然, 黎明王的继承者图克(Ukit Took')的王位还没坐稳, 科潘王朝就灭亡了. 顺便说一下, 玛雅的历法, 比我们现在使用的西历更加完善. 玛雅历, 除了能表示地球自转(日), 月球自转(月)和地球公转(年)的周期之外, 还可表示太阳围绕银河核心运转的周期. 太可怕了. 此外, 玛雅使用的长历法, 纪录日期极为精确, 不会有千年虫或万年虫这种问题.

科潘的卫城旁边, 留下了一些贵族的住宅遗址El Cementerio. 参观这些遗址, 可以了解当时玛雅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要更详细地了解玛雅人的住宅, 可以去离中心区2公里以外的Las Sepulturas, 那里有18个居民区, 可以看到石炕及厨房. 入门不需要另外买票, 只是一路走过去很偏僻. Las Sepulturas区的游客不多, 门口有持枪的军警守卫.

2008年4月2日星期三

玛雅: 科潘玛雅遗址(上)


被玛雅人称为Xukpi的科潘, 是玛雅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及祭祠中心. 虽然, 在玛雅世界中, 科潘不算是一个最大的城邦. 但是, 科潘在后人了解整个玛雅历史的过程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 科潘神庙拥有的三宝: 石碑, 球场和文字阶, 地位十分重要. 为科潘赢得了玛雅的巴黎的称号. 1960年代之后, 正是在通过对这些石碑和石阶上玛雅像形文字的解读, 人们才渐渐地搞清了玛雅的部分历史, 搞清了科潘建城前后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1100年, 古玛雅人就来到科潘, 在这个富饶的山谷里安居乐业. 这里, 丰厚的火山灰肥沃了土地, 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了千百年. 一直到了公元426年, 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这年, 一个自称为蓝鸟(Yak K'uk Mo)的王子, 从北方的众神之城特奥提华坎(Teotihuacan)辗转来到了科潘. 他大概看到, 高地上的帝国开始逐渐走向末落了, 就来到这个盛产玉石的的科潘谷地, 寻求发展. 蓝鸟本人既是一名英勇的武士, 又精通祭祠之术, 可以帮助当地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样, 蓝鸟很快就得到了当地人的拥立, 在科潘建立了一个世袭了400年的科潘王朝.
 
蓝鸟王很有可能是商人的后裔, 看过科潘石碑上留下的科潘王雕像之后, 很多人都感到他们很像山东人. 让人想到, 在当年商人东渡的大军中, 有大量的山东人. 科潘王国的社会阶层分明, 贵族都担任祭司, 史官及商人等要职, 掌握着祭祠及书写等技术. 平民则在平日是农民, 战时就成为了战士. 平民对祭祠和书写一窍不通, 贵族也不让平民识字, 以保证其家族的长期统治. 玛雅社会的组织形式也趋于军事化, 也许是由于帝王的祖先曾是商军将领的原故. 玛雅的未婚男子都集中在一起居住, 集中开伙, 一块打饭, 以备随时出战.

无论如何, 蓝鸟王及其子孙在后来的400年间, 将科潘发展成玛雅南部最大的城邦. 通过不断地征战和扩大地盘, 控制了整个玛雅地区的玉石及黑曜石贸易, 富甲一方. 除了征战, 蓝鸟家族也酷爱艺术. 科潘留下的石碑和文字石阶, 全是玛雅世界的精品. 在628年到738年之间, 也就是灰虎(Smoke Imix)和十八兔(Uaxaclajuun Ub'aah K'awiil)在位期间, 科潘王朝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科潘城的人口已达到了近三万人. 而我们今日在科潘遗址看到的石碑, 球场和神庙, 也多是这一时期留下来的. 灰虎王通过征战, 将附近的基里瓜(Quirigua)城邦并入帝国的版图. 但他没想到, 好景不长. 他的儿子, 十八兔王却被自已指派的基里瓜统治者, 用计杀死. 虽然, 十八兔的儿子继承了科潘的王位. 但在平民心中, 国王的至高无上, 半人半神的地位却开始动摇了. 从此, 帝国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终于, 到了822年. 在科潘的末代王图克(Ukit Took')登基后不久, 科潘就像其它玛雅大城一样, 遇到了一系列的大灾难. 战争, 洪水, 疾病无情地夺走了大量玛雅人的性命. 农民对统治阶层的信仰破灭了, 人人纷纷弃城而去. 图克的登基纪念碑才完成了一半, 工匠已是人去楼空. 王室失去了百性的支持, 从此也不知所终, 贵族的祭祠仪式和像形文字从此失传. 留在科潘地区的少量玛雅人, 虽然仍在山地上种玉米, 但却遗忘了他们的信仰和神庙. 公元1200年之后, 科潘古城就渐渐地消失在一片热带雨林之中了.

当美国人史蒂棼(Stephens), 在1839年重新发现科潘遗址时, 这里已是一片凄凉的景象. 石碑断裂倾斜, 神庙塌陷, 建筑上长出了参天大树, 石缝里满是无花果树的盘根, 古藤也爬满了残墙. 就像史蒂棼说的: 科潘就像一只散了架的古船, 搁浅在一片茫茫的林海之中. 当地的玛雅人, 既对科潘神庙一无所知, 也不认识玛雅文字, 让人十分怀疑他们的祖先曾是遗址的主人. 就像吴哥窟被再发现时, 当时的高棉人也对神庙漠不关心一样. 好在, 到了1960年, 俄裔的玛雅专家普罗斯科拉亚科夫, 在哈佛毕博蒂博物馆她那间地下室的办公室里, 利用俄国人罗索夫的方法, 终于破解了石碑上的玛雅文字. 从此, 人们才了解到, 科潘石碑和石阶上玛雅文字, 实际上记录的是科潘王国的历史. 石碑上的时间, 表示的是王子的诞生, 继位, 死亡及其发动的战争等等, 无所不有.

来到科潘遗址的入口, 验票进去. 首先看到的是几只金刚鹦鹉, 这种色彩鲜艳的鹦鹉叫声奇特, 是洪都拉斯的国鸟, 也是科潘蓝鸟王的标志. 再向前走, 就到科潘遗址区了. 科潘古城严格按照风水及星象的原理而布局. 沿着中轴, 高低有序地座落着神庙的几栋主建筑, 形成一个十字星型. 虽然, 在电视片<失落的玛雅文明>中, 已看过了这个遗址, 但亲临其境, 还是让人感到十分地震撼. 要知到, 这些高大的建筑, 可是玛雅人在没有金属工具, 生畜和轮子帮助的条件下, 用人力修建而成的.

首先进入中心广场, 广场的中间是一个小型的祭台(金字塔), 四周就是那著名的科潘碑林. 碑林中的多数石碑都是十八兔留下来的. 这种高达三四米的石碑, 都是由单块的火山石精雕细凿而成. 石碑的正面是科潘王或祭司的雕像, 左右两面刻有玛雅像形文字, 背面则刻有文字或者雕像. 无论文字, 还是雕像, 均采用高度写实的深高浮雕. 今日看来, 那些穿着华丽的人像, 还是栩栩如生. 只是原来的着色, 多已脱落. 这些石碑的前面, 还有石雕的祭坛. 有些石碑下面, 也曾经放过龟型(赑屃)的碑座. 为了保护石碑, 原碑上多盖有挡雨棚. 而一些重要的原碑也已被移入了博物馆, 只剩复制品立在原地. 复制的石碑上自然就没有雨棚了, 很容易就与原碑区分开来.


走到广场的尽头, 可以看到一个长方形球场, 玛雅人的击球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这种击球仪式原先是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演变为选拔勇士的竞技比赛. 球场的两边各有一个斜坡, 斜坡上的高处, 各立着三个记分石标. 斜坡的上面就是看台. 看台上建有石屋, 大概是国王看球赛的地方. 这种玛雅人的橄榄球, 使用的是一种硬橡胶球. 击球手将球击中石标或穿过墙上的石圈而得分. 在比赛中, 击球手不允许使用手脚触球, 只能用前臂, 肘部或腰臀等部位击球, 但可以利用球场两边的斜坡反弹球. 球员在比赛时, 都会拼尽全力. 输球的话, 击球手有可能会赔上他的性命.

球场边上有一个高台(金字塔), 通往高台的石阶, 就是那著名的科潘文字石阶了. 六七十个台阶上, 每块石头上都刻有文字. 文字总数多达2000多个, 是玛雅世界中最长的文字石阶. 除了像形文字, 每隔十几个石阶, 中间就刻有 一个动物神像. 神像的神态细腻, 栩栩如生. 整个石阶就是一个科潘的历史长卷, 记录着科潘王国400年的兴衰. 目前, 为保护台阶上的文字和石雕, 整个楼梯上, 搭建了一块巨大雨棚. 虽然, 看起来不太雅观, 但却能保护这珍贵的台阶, 不再被风吹, 被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