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有许多令人费解的迷. 比方说, 人们就奇怪, 玛雅人为什么会选择在不靠近河流的雨林深处, 建造蒂卡尔那样一个大城呢? 其实, 玛雅社会不仅是一个发达的农业社会, 也是一个发达的商业社会. 比方说, 前玛雅的特奥提华坎(Teotihuacan)就控制了制造武器的黑曜石. 科潘则控制了玛雅的玉石贸易. 而蒂卡尔却控制了玛雅的另一种重要矿产, 燧石. 反观今日的世界, 人们不是也在不毛之地的中东, 建有石油城. 而在荒漠的西澳, 建有铁矿城吗.
另外一个同样让人困惑的问题是, 玛雅社会虽然有共同的信仰, 文化和文字, 但却没有一个中央政府, 各城邦好像各自为政. 那么, 各城邦是通过什么力量, 保持其一致的宗教, 文化和科技的呢? 其实, 与中国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一下, 就有答案了. 在玛雅黄金年代的初期, 低地上的各大城邦, 其实都是其西北部(在今日的墨西哥)一个大帝国的属国. 这个强大的特奥提华坎帝国, 对玛雅各城邦的影响很大. 此外, 玛雅各国的君王和贵族都是特奥提华坎王室的后裔(可能也是殷商的后裔). 他们都传乘着相同的宗教和文化. 但到了玛雅黄金年代的后期, 特奥提华坎的势力减弱, 各城邦就开始各自为政, 互相征战了. 这就是玛雅各自独立的王国, 拥有相同宗教和文化的原因.
蒂卡尔地处高地, 低地及尤卡坦半岛之间的交道要道, 贸易地位十分重要. 早在公元前500年, 玛雅人就开始在蒂卡尔建城了. 开始的时候, 特奥提华坎帝国一直通过高地上的卡米纳胡尤(Kaminaljuyu)与蒂卡尔进行间接贸易, 也间接地影响蒂卡尔的宗教和文化. 这时的蒂卡尔, 与高地上的城邦相安无事, 国泰民安, 稳步地发展, 成为低地上地位显赫的大国. 可是, 到了公元378年, 情况就改变了. 一次来自西北帝国的军事入侵, 改变了蒂卡尔的历史, 也将这座低地上玛雅城邦推上了其辉煌的顶峰.
378年, 特奥提华坎为了取得蒂卡尔的直接控制权, 派大军远征这座低地上的玛雅中心城邦. 该年的1月8号, 特奥提华的武士们, 在亲王火中生(Siyah K'ak')的率领下, 直扑蒂卡尔附近的小城邦瓦卡(Waka). 瓦卡国王很快就投降了, 其手下的武士被编入火中生的快速突击队. 很快, 合成军迅速向蒂卡尔进军. 火中生的军队装备先进, 使用一种先进的飞标. 蒂卡尔的武士在敌军铺天盖地的飞标和火箭之下, 不是命丧黄泉, 就是飞奔逃命, 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几天之后的1月16号, 火中生就攻破了蒂卡尔城. 蒂卡尔的国王被杀. 后来, 火中生扶植特奥提华坎的一位年青王子, 于次年登基, 成为蒂卡尔的蜷鼻(Nun Yax Ayin)王. 就这样, 蒂卡尔成了特奥提华坎的一个属国, 为其控制高地和低地之间的贸易通路.
新王的叔父火中生, 也就自然地变成了蒂卡尔的摄政王. 火中生继续率军扩大王国的势力范围. 很快就攻占了低地上的另一个大城邦, 乌亚克萨克屯(Uaxactun). 从此, 蒂卡尔就成为了低地上的超级强国了. 到了426年, 蒂卡尔又支持特奥提华坎的另一个王子在科潘称王. 后来, 蒂卡尔又与帕伦克(Palenque)结盟. 其势力范围进一步地扩大, 控制了整个玛雅低地. 蒂卡尔的强权延续了近200年. 但到了6世纪中叶, 特奥提华帝国的势力减弱, 低地上的卡拉克穆尔(Calakmul)城邦趁机掘起. 562年, 卡拉克穆尔在联合了另一个大城邦卡拉考尔(Caracol)之后, 打败了蒂卡尔, 成为新的区域霸主. 蒂卡尔也就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又过了一百多年, 蒂卡尔才重新恢复了元气. 公元695年, 蒂卡尔的双月王掘起, 领兵打败了卡拉克穆尔, 重新夺回了低地上的霸主地位. 蒂卡尔帝国的辉煌从此又延续了三代, 重新控制了低地的贸易. 各地的可可, 玉石, 盐和羽毛等原料, 源源不断地运入蒂卡尔. 而加工好的珠宝和燧石产品, 也从蒂卡尔出口到各地. 蒂卡尔城内的大市场又热闹了起来. 商贸又为蒂卡尔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有了财力, 又可以大兴土木了. 蒂卡尔王重建了蒂卡尔的祭祀中心. 在那些不朽的建筑中, 除了那些高大的神庙, 还有中央广场, 北卫城和中卫城等.
北卫城是蒂卡尔重要的祭祀场所, 建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面. 北卫城有四个大的庙塔, 其间又建有几十个小塔, 真是庙塔林立啊. 北卫城的前面也有一个碑林. 由于蒂卡尔使用的石料比不上科潘, 石碑上残留的文字和雕像多已模糊不清了. 北卫城也是新庙盖着老庙建的, 已挖掘出来的就有三层神庙. 从新庙的下面, 也挖出了不少的宝贝. 例如, 出土的几个大型石面具, 就很有特色, 值得一看. 北卫城的庙塔还未全部修复. 左右对称的庙塔中, 可能一个已修复了, 另一个还埋在泥土中. 对照起来看, 很有意思. 其实, 在蒂卡尔遗址区中, 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土堆. 土坡的倾斜度高达70-80度, 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山包. 相信不用找考古学家考查, 随便找一个土包, 找人一挖, 就能挖出个庙塔来.
从北卫城越过中央广场就来到了中卫城. 据说, 中卫城是蒂卡尔贵族居住的宫殿, 由45个宫室和6个庭园组成, 规模很大. 宫殿多为两层建筑, 十分古朴厚重. 宽宽的台阶, 厚厚的墙, 方方的门. 一些宫殿前面也设有舞台, 供祭祀典礼使用. 只是今日, 我们已不知当年的舞姿如何了. 当年, 宫殿的布置十分奢华. 御用的佛堂, 都曾使用贵重装饰品点缀. 精品从燧石刀到玉雕装饰, 从黄宝石到黑曜石镶嵌装饰, 无一不少.
和其它玛雅城邦一样, 蒂卡尔每隔数年就会树立一个新的石碑. 蒂卡尔的最后一个石碑, 是869年的24号石碑. 在此之后, 长年的干旱, 耗尽了蒂卡尔的国力. 蓄水池干枯了, 饥饿的人们也无力在建什么新建筑了, 也对万能的国王及祭司产生了怀疑. 当年, 蒂卡尔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已没人知道了. 我们只是知道, 从此之后, 蒂卡尔就走向没落了, 被玛雅人彻底地放弃了.
不过, 从危地马拉的另一处遗址坎古恩(Cancuen)发生的事情, 也许会让我们了解蒂卡尔的最后一刻, 发生了什么. 根据考古发现, 在公元800年, 坎古恩的王室在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 国王, 王后以及其它31名王室成员同时被杀. 但奇怪的是, 国王和王后死时仍戴着象征王全的王冠, 而王室拥有的3千6百多件玉器也并未被入侵者的掠夺. 这样一来, 我们就可以推测, 袭击坎古恩王室的人, 并不来自视玉如命的贵族或其它王国, 而是来自其底层的农工阶层. 也许, 天灾使人们对王室失去了信心, 群起而造反, 导致了王国的灭亡. 周灭商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反证. 贵族的入侵者一定会掠夺象征王权的玉器, 并建立一个新王朝.
公元前1066年的正月, 一个叫做小邦周的西域农耕小国又遇到了严重的旱灾, 闹起了饥荒. 如果不组织一支"仁义之师"到大邑商的地皮上去抢粮, 就会通通地饿死. 武王为了激发周人的斗志, 声称商纣王及商人粮食剩余太多了, 酿酒成风, 奢侈无比, 实在太浪费了, 不抢白不抢. 为了表示抢粮的决心, 武王自毁自家的岐山神庙, 抬着文王的牌位, 举哀兵东征. 不取商粮, 誓不回还. 刚巧, 商王将大军留在山东, 只身回京祭年, 朝歌空虚. 再加上, 武王事先收买了商王的哥哥微子及商朝重臣胶鬲. 二月初五凌晨, 商军前徒倒戈, 武王牧野不战而胜, 屠杀了商朝的17万奴隶. 商王用5000玉裹身自焚. 武王轻易地取得了殷纣王那铁铜一般江山, 也得到了鹿台的钱财, 钜桥的粮食. 此外, 武王也抢到殷商的宝玉一万四千, 玉佩8万件. 甚至不顾忌讳, 从纣王的尸体上夺得不怕火炼的那种水玉五块.
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2008年5月10日星期六
玛雅: 蒂卡尔玛雅遗址(上)
从佛罗伦斯(Flores)可以乘小巴去蒂卡尔(Tikal)遗址, 往返车票的票价为60Q. 最早的一班小巴, 会在早上5点左右从佛罗伦斯出发. 小巴会沿途开到各家客栈和旅馆的门口, 一家一家地载客. 小巴的回程票是开放式的, 只要在下午6点之前, 就可以乘坐任意一班小巴返回. 去蒂卡尔的车程耗时一个多小时, 但其后半段的路程, 完全是在热带雨林的深处穿行, 很有意思. 蒂卡尔遗址正处在这种雨林的深处.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她较迟, 才被人们所发现的原因. 这时, 太阳还没有升起, 雨林中一片雾濛濛, 感觉极佳. 决早, 一路交通顺畅, 好像只有我们这部车在这条小路上行始. 6点多一点, 我们就顺利到达遗址区了. 如果天好的话, 应该可以看到那旭日初升的遗址景 象. 可惜, 运气不佳, 这一天是个大雾天. 这时, 连太阳的影子也没见到.
蒂卡尔是玛雅黄金时代最大的城邦, 居玛雅五大城邦之首, 辉煌至极. 在目前探明的6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就有建筑4千多栋, 当时的人口超过二十万. 但据说, 这块地方只有原城的十分之一大小. 整个城邦以同心圆状向外辐射. 城邦的中心是中央广场, 其周围布满神庙, 卫城和广场. 几条宽阔堤道, 连接着主要的卫城与广场. 周围又遍布民宅, 作坊, 店铺和市场. 好一个大城, 当年一定热闹非凡. 不像在吴哥, 游客可以坐三轮车去各个庙址, 参观蒂卡尔遗址, 游客只能靠徒步. 如果要参观蒂卡尔所有的主景点, 至少需要花大半天时间, 在蒂卡尔的16平方公里遗址范围内, 来回走上10公里以上的路程. 再加上, 游客不时地要到高达60米的神庙, 爬上又爬下. 确实很累人. 而中午时段, 林子里也很热, 就像个大蒸笼. 要带足饮水, 以防止脱水. 最好也带上早午餐. 因为这里食摊全设在遗址区的外面, 进出耗时又费力.
和其它的玛雅遗址一样, 蒂卡尔的许多建筑也都是一层一层地盖在前期的建筑上的. 所以, 现在人们能看到的主要建筑也是其后期的. 这些建筑大多是在7世纪末到9世纪初之间建造的. 不用说, 庙塔林立的蒂卡尔, 参观的重点自然就是那些高高的金字塔神庙了. 让人高兴的是, 这里的神庙多数都可以爬, 不像其它的一些玛雅遗址, 只能看不能爬. 蒂卡尔可是危地马拉的国宝和摇钱树, 当局为许多神庙都新建了木梯. 这样, 既可以保护神庙的石阶, 又便于攀爬, 也较安全. 只是游客不能像当年的祭司一样, 在石阶上走之字龙步, 口中念念有辞地上塔了.
我们的小巴就停在售票点的不远处, 大家下车后, 就自动排队买门票. 蒂卡尔是1979年的世界遗产, 门票现在也不便宜了, 花了我150Q. 这里和吴哥遗址一样, 下午3点后买的入门卷, 盖的就是次日的日期. 可以进入遗址享受免费的日落. 晚上在遗址区外的旅馆住一晚. 次日再看日出和参观遗址. 从售票处走到遗址区的中部, 需要走上20多分钟. 要走过一大段的雨林小路, 才能到达遗址的中心区. 天还早, 路上游人稀少. 不时可以听到林中吼猴的低吼, 以及他们折断树枝的声响, 气氛有一点恐怖. 遗址区内的小路多是泥路, 最好不要在雨天到访. 雨天小路泥泞不好走. 再碰上大雨, 庙塔关闭了, 那就麻烦了.
手里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遗址地图, 直奔中央广场而去. 刚走出林子, 就碰到一位老兄迎面走来. 正在纳闷, 这人怎么这样早就要出去了. 原来, 他迷路了, 要借我手上的地图看一看. 他原本打算去四号神庙看日出, 却不知为什么, 走错了方向, 走向了遗址的出口. 遗址区很大, 没有地图, 独自行走就很容易迷失在雨林之中. 走过一些零星的建筑群, 再上一个小坡, 就来到蒂卡尔的中央广场. 中央广场的中心是个祭坛, 从这里发出的声音, 会听到回声, 并传得很远. 如果有导游带团来, 就一定会指挥着他的团员在此集体击掌. 这种回音被叫做鹰过留声. 不过, 现在整个广场只我孤雁一只, 孤掌难鸣. 击掌了几次, 只听到微弱的回声(雁鸣).
在中央广场的一东一西, 分别矗立着那有名的一号和二号金字塔神庙. 一号神庙的台基高度为44米, 这在蒂卡尔不算是最高的. 但是, 她那种典型的玛雅金字塔式样, 使她成为了蒂卡尔的标志式建筑. 确实, 一号神庙是典型的蒂卡尔式金字塔. 其九层的方形台基, 以70度的坡度直插云端. 台基的正面建有一个石台阶直通塔顶, 供国王和大祭司上台祭天拜神. 由于已有两位不幸的游客从台阶上跌下身亡, 一号神庙已不让爬了. 从下面看上去, 塔庙上建有三间庙屋, 和一个象征王位宝座的高大屏壁, 很有特色.
始建于公元721年的一号神庙也叫虎神庙, 因为神庙的门眉上刻有虎神而得名. 该庙是为了纪念, 在公元682年登基的蒂卡尔双月王(Hasaw Chan K'awil)而建. 双月王在位期间, 蒂卡尔在玛雅世界的霸主地位已得到了恢复. 当时, 蒂卡尔的国力很强, 该地区的主要矿产, 燧石是蒂卡尔致富的法宝. 后来, 考古人员在一号神庙的内部, 发现了双月王的墓室. 国王全身使用绿玉包裹, 出土的玉片多达180多片. 另外, 还有90余片的甲骨文片和其它珍宝出土. 此外, 在庙顶上还发现了大量的贵重燧石.
因为不能爬上一号神庙, 进庙室看个究竟, 只能爬到二号神庙的上 面, 远远地观赏一号神庙的英姿了. 走到二号神庙的左边, 再沿着木梯慢慢地爬上神庙. 据说, 这里是观看一号神庙的最佳地点, 也是看日落的好去处. 不过, 那天雾大, 只能从雾里看花, 不识 一号神庙的庐山真面目了. 二号神庙的建庙时间, 其实比一号神庙还稍早. 当时的高度也和一号神庙差不多. 但现在看上去, 好像就矮了一节了. 二号神庙是为了纪念双月王的王后(十二金刚鹦鹉)而建. 一号和二号神庙的台阶前面, 都各有一座石碑和祭坛. 不过, 上面的图案和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
离开二号神庙, 就向四号神庙的方向走去, 途中经过三号神庙. 三号神庙还保持刚发现时的原样. 庙塔完全被泥土覆盖, 上面大小树木丛生. 只有那60米高庙顶上面的庙室和屏壁, 在树木中露出头来, 显示这座庙的规模也不小. 三号神庙虽然破旧, 但却也是蒂卡尔后期的神庙, 公元720年才建成. 从三号神庙到四号神庙, 也要走过一大段林子. 在柳暗花明处, 才又看到一座65米高的神庙. 这点, 正是蒂卡尔让人着魔的地方.
四号神庙是蒂卡尔最高的神庙, 当年的高度超过70米, 也是看林海日出的最佳地点. 一眼望去, 林海之上的三号神庙, 二号神庙和一号神庙像海中的风帆, 沉浮不定. 星球大战4((新的希望)就曾在此取景. 目前, 四号神庙还在修复之中. 远看, 她也只露出个庙顶. 但四号神庙的边上也建有木梯, 可以爬上庙台, 但感觉只在爬一座土山. 上面已经有许多人坐在那里, 等着云开雾散见太阳. 虽然没有看到旭日东升, 却看见了 也很有名雾海. 只见大团雾气在雨林之上, 飘浮聚散, 很是鬼异. 四号神庙是双月王的儿子雅克金(Yik'in Chan K'awil)在位时修建的. 当时, 蒂卡尔又达到了顶峰的辉煌, 造庙技术也自然大步提高,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坐在四号神庙顶部的台阶上, 吃完了带来的早餐. 见大雾仍没有散去, 天又下起了毛毛细雨. 百无聊赖, 就慢慢地走下神庙, 向下一个目标走去. 下一个神庙是始建于公元前500年的早期的神庙. 她没有像其它神庙那样编号, 而是以Doyle的小说<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而命名. 失落的世界是一组古老的建筑, 以一座高达32米的庙 塔为中心. 该神庙金字塔其实是一座古观象台. 祭司站在台上, 通过观看太阳在周围建筑上升起的位置, 就能确定四季与节气. 如果太阳正好从北楼上升起, 就是夏至. 如果太阳从南楼上升起, 就是冬至. 而太阳从中楼上面升起, 那就是春分或秋分了. 当年, 大祭司就是在这里, 核定玛雅的大统历. 玛雅的农人则按历确定播种和收割玉米及其它农作物的时间.
爬上失落世界的金字塔, 突然发现大雾莫名其妙地散去了, 太阳高挂在半空中了. 周围的树木, 神庙和其它建筑清晰可见. 和刚才的雾里看花又是一种不同的感觉. 这里较安静, 有一组人在台上观鸟. 顺着他们的望远镜看去, 果然看到色彩艳丽的小鸟. 据探测, 失落世界的金字塔也是那种套娃式结构, 里面还有4个更早期的结构. 后期的庙塔建在前期庙塔的外面, 一层套一层. 原本, 玛雅人还准备在这个庙上面再建一个新庙. 但刚开工不久, 工程就停止了, 只在台阶上留下了新建筑的一些遗迹. 这个金字塔和典型的玛雅金字塔式样不同, 她四面都有台阶. 台阶不算特别的陡峭, 上面刻有巨大的虎形面具, 代表着太阳神. 和商人一样, 玛雅人也认为天圆地方. 每天早上, 神鸟都会背着太阳从东面的扶桑树上升起. 而晚上, 再背着太阳从西面的若木落下.
新近才开放的五号神庙, 也有60多米高, 建于公元700年. 不知到是不是修复人员心理变态, 他们将登台的木梯修成80多度的斜度, 接近垂直. 每个爬塔的人, 都像当年的国王祭司一样, 一个个战战兢兢的. 生怕一不小心, 就会跌下塔去, 变成一团肉酱. 塔上只有一间小石屋, 但无法进去. 游人只能或站或坐, 挤在窄窄的台阶上. 站在上面, 沿石阶看下去, 头昏目眩. 但向远处一望, 风景好得不得了. 正是那在爬四号神庙时, 没能看真切的景象. 绿葱葱的林海一片, 几个玛雅庙塔点缀其中. 可以认出是三号神庙, 二号神庙和一号神庙, 很震撼. 刚才爬塔时的恐惧感, 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决对值得.
六号神庙叫做铭文神庙, 建成于766年. 她因有一个12米高的铭文屏壁而闻名. 在铭文壁上, 短短的180个文字就总结了蒂卡尔一千多年的历史. 六号神庙离其它的庙群都很远, 但临近大片雨林的边缘. 从五号神庙走过来, 需要半个小时时间. 一路上行人稀少, 只有树上生气的猴子, 不时地向下面的路人投掷树枝. 表示对人们侵入他们的领地的不满.
2008年5月2日星期五
玛雅: 玛雅玉文化
西方人喜欢钻石的光芒与外放, 中国人则喜欢玉石的柔美和内敛. 假设带你的白人男友去逛手饰店, 当他看到你钟意的玉饰的价格标签后, 一定以为你疯了或者店老板疯了. 一快破石头会值这个价码吗? 这就是中西差异. 西方人很难体会玉石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想当年, 英国使臣在收到乾隆皇帝回赠的玉如意时, 就认为这石头不一定值什么钱. 同样, 乾隆对英王国书匣外镶嵌的钻石, 可能连看都没看一眼. 想一想, 那只08年奥运会的奖牌, 如果没有另一面的贵金属, 只是一片玉壁, 还不知道那些西方运动员们会怎样想呢?
在中国人的眼中, 玉可不是普通的石头. 只有美的石头才能称的上是玉, 必需具有温润坚密的特性. 其实, 中华文化归根结底, 就是玉石文化. 玉石曾伴随着中华文化成长了一万年. 那柔中带刚, 光而不艳的玉石, 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的表现. 玉也是所谓仁, 义, 智, 勇和洁五德的像征. 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在其它文化中找不到. 但如果能在某种文化中找到玉的元素, 这种文化一定和中华文化有一定的关连性.
西方人在界定文明时, 会使用城市, 文字和铜金属这三要素. 在他们看来, 玉器只是一种石器, 与文明沾不上边, 不能当成判断文明的要素. 按照这个标准, 西方人过去一般都不承认中国的夏商文明. 由于周朝对商文化破坏得很彻底, 焚书坑儒就始于周. 商朝似乎只留下一些像封神榜一类的神鬼故事. 不过还好, 后来发现了甲古文, 又对殷墟等商城进行了的大规模的发掘. 在出土的大量甲古文骨片及精美的青铜器面前, 西方人才勉强地承认了殷商文化的存在. 那个勉强, 是在于殷商还缺少完整的城市出土, 或者说有城无市. 按理, 殷商的商业活动规模应该是很大和很广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 长期以来, 在殷墟就是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古市场.
托殷商出土文物的福, 中华文明总算有了3000-4000年的历史了. 可是, 她还是比其它古文明晚了几千年. 如果商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那么在商以前, 中国就不存在任何其它的文明. 商文明从天而降, 突然达到顶峰, 似乎很不合逻辑. 如果按中国人的标准, 就会将玉器文明从石器文明中分离出来. 玉石的硬度很高, 加工及雕刻的过程决不会比 加工铜器来的容易. 玉器一般也不是一些简单的工具, 而是礼器或图腾符号. 玉器是高级文明的代名词.
这样一来, 东方的文明三要素就应该为祭台, 符号和玉器. 按照这个标准, 夏商就完全符合文明的标准了. 夏朝的遗址中已有祭台和观象台, 符号和玉器也出现了. 此外, 中华文明更可以再向前推进几千年. 因为具有代表意义的红山玉文化, 良渚玉文化和陶寺玉文化, 可以界定为早期的中华文明. 红山和良渚时期的玉文化已经就很发达了, 已出现了从图腾到礼器的各种精美玉器. 如常一来, 中华文明就有8千年前的历史了, 和其它的三大古文明旗鼓相当.
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的玛雅文明, 虽然没有金属的成份, 但却也有很重要的玉器文明. 如果利用东方的文明三要素去衡量, 玛雅文明也可以界定为重要的文明. 古玛雅的数学与天文学举世无双, 建筑及雕塑如此精细. 如果只因为他们不会使用金属器具, 就认为他们不属于人类重要的文明, 而列入另册, 也实在说不过去了吧.
在玛雅人的世界中, 真神也是有神无形的. 不能只通过拜神像就能与上苍对话. 祭师需要通过玉器, 才能和神明沟通. 玉器在玛雅社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玛雅人也特别喜欢绿色的玉, 因为绿色代表青水, 碧空和绿草, 是生命的象征.
玛雅帝王的王冠, 胸前, 手脚都要镶玉和佩玉, 以示王权. 拜神时也要用玉器做为礼器与上天沟通. 玛雅王死后, 通常都会葬在神庙的下面. 除了饰玉, 也要用玉片覆盖身体, 以保留真气, 已便迅速升天和转世. 为了得到宝贵的玉矿石, 玛雅帝王无不使出浑身解数. 从贸易, 到征战, 以打通玉石贸易之路. 玛雅的大城科潘(Copan)就是玛雅人为了控制玉石矿产而建立的重镇.
在玛雅王的玉陪葬品中, 大城帕伦克(Palenque)的帕卡尔(Pacal)王的玉面具, 最引人注意. 除了这个玉面具, 帕卡尔王墓还出土了大量的玉陪葬品. 从玉耳环, 玉珠, 玉腰带, 玉王冠, 玉项链, 玉胸饰, 玉手镯, 玉指环, 到握玉, 无一不少, 无一不精.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