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加东: 国会山


在1841年上下加拿大合并为加拿大联省之后, 加东的各大城市纷纷争当联省的首都. 金斯敦, 蒙特利尔, 多伦多和魁北克城都先后成为联省的首都. 到了1857年, 为了平息英语区和法语区争当首都的矛盾. 维多利亚女王出人预料地, 选择了一座叫做渥太华小村做为加拿大的新首都. 后来, 在澳大利亚成立联邦时, 也碰了类似的问题. 当悉尼和墨尔本为争当联邦首都相持不下时, 澳大利亚也采用了以堪培拉为都的折中方案.


渥太华地处加拿大英语区和法语区的交界之地, 渥太华河就是英法语区的界河, 较能平衡加拿大英法裔各自队首都的要求. 此外, 和金斯敦相比较, 渥太华也远离美加边境, 不容易受到美军的直接攻击. 当时,渥太华处在大片的森林之中. 一位美军军官就开玩笑地说: 美军要想攻击渥太华, 不等到达目的地, 就一定会在大片森林中迷失方向. 就这样, 一场加拿大争都之战就结束了, 渥太华胜出.


从此, 那座为修建丽都运河而建的拜城, 又热闹了起来. 拜中校在运河边高地上上建造的一个营地, 就变成了后来的国会山(Parliament Hill). 经过几年的重新建设, 小城也就成为加拿大的新首都渥太华城了. 1866年, 在国会大厦建成之后, 加拿大联省的首都正式搬迁到了渥太华. 而新建的国会大厦也刚好赶上了1867年召开的加拿大首届国会. 1868年, 加拿大联邦成立之后, 渥太华成为加拿大联邦的首都, 直到今日.


参观加拿大国会大厦是完全免费的, 游客也不用一早来排队领票. 游客可以免费参加国会大厦的英法语导游团, 或者自行上和平塔参观游览. 国会大厦里面的参观的重点是和平塔和国会图书馆. 另一开放地点的东楼, 也有免费的导览供游客参加. 此外, 在每年的春夏之季, 游客还可以在这里的草坪上, 看到传统的换岗仪式. 而在晚上, 还有一场免费的以国会大厦为背景的国会山声光秀供人们欣赏.



国会大厦就建在丽都运河起点旁边的高地之上, 所以也叫做国会山. 国会山的制高点是一座哥特式的和平塔, 塔高92米, 很远就能看的到. 从威林顿大街(Wellington Street)进入国会山, 可以看到国会山草坪上的不息火之台(Centennial Flame)以及国会大厦的三座主要建筑. 建筑的铜绿尖顶很引人注目.


国会大厦中间的那座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式的建筑是国会山的主建筑. 加拿大上下两院的会堂都在里面. 该大楼的前部是和平塔, 后面则是近圆形的国会图书馆. 国会山东西两座建筑是部长和议员们的办公室, 也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国会山对面, 隔着威林顿大街, 是一座建于1889年的总理办公楼(Langevin Block).


从和平塔的大门进去, 可以等候英语或法语的国会大厦导游团. 不想等的话, 可以直接通过安检, 上电梯登上和平塔的观景台, 鸟瞰美丽的渥太华城. 乘电梯上塔时, 可以看到纪念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殉国祭坛, 也可以看到那组由53个铜钟组成的乐器. 据开电梯的工作人员讲, 每当定期演奏的钟乐一响, 电梯里听到的不是美妙的乐曲, 而是震耳欲聋的钟声.


在和平塔的观景台上, 游客可以360度观景. 除了可以远眺渥太华河两岸的风光, 也可近看国会山附近的建筑. 其中, 法国文艺复兴式的城堡旅馆(Fairmont Chateau Laurier)最有特色. 十分希望能像和平塔寓意的那样, 世界永远和平, 而这样的美景能够长久地存在.



从和平塔下来之后, 可以在建筑内转一转. 国会大厦的内部装饰, 彩窗以及雕像也都值得看一看. 次外, 国会大厦的周围也有不少英国女王, 加拿大前总理以及其他政治人物的雕像. 有意思的是, 一只水鸟落在了加拿大联邦之父乔治.卡迪亚(George-Etienne Cartier)雕像的头上. 好消遥自在.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加东: 丽都运河


1812年战争之后, 英军为了改善加拿大后方到前线的交通运输, 计划在渥太华河和安大略湖之间修建一条运河. 有了这条被称为丽都运河(Rideau Canal)的水道, 一但美军再次入侵加拿大, 英军就可以使用蒸汽船队快速地将兵源及战略物资, 通过渥太华河和丽都运河,从蒙特利尔一直运送到金斯敦的海军基地. 就可以在美加边境, 和美军大战一场了.
1826年, 英军指挥官约翰.拜(John By)带队来到今日渥太华国会山一带屯垦, 准备修建运河. 虽然拜中校巧妙地利用了沿途的几条河流和湖泊, 又使用了先进的静水运河技术, 修了40多道船闸, 大大地减少了施工量. 这条202公里长的丽都运河, 还是使用了数以千计的劳力, 花了6年多才完工. 运河的总造价超过了80万英镑.
英国政府对约翰的超支非常地不满, 就将他解职并调回伦敦接受调查. 从此, 拜中校也就再也没有机会, 回去看看他那心爱的丽都运河. 四年之后, 约翰在他的家乡悲凉地死去. 留下了无限的愁怅. 这个故事也有点类似丹麦人邬仲(Jorn Utzon)和悉尼歌剧院的故事. 他也是因为建造悉尼歌剧院严重超支而被迫离职. 直到2008年去世为止, 他再也没有回到悉尼, 看一眼那大歌剧院的英姿.

不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是承认拜中校建设运河的才能和贡献. 2007年, 丽都运河被列入了世界遗产的名录. 同样, 悉尼歌剧院也在同一年进入了世界遗产的目录.丽都运河变成了世界遗产, 就重新地换起了人们, 对这条用一千名爱尔兰和法裔劳工生命换来的运河的重新回忆. 也让人们重新想起了拜中校.
丽都运河还让人想起另一条用于军事的运河--灵渠(湘桂运河). 当年, 史禄在连接湘江和漓江时, 也巧妙地利用了支流灵河和始安水, 以减少运河的施工量. 同样, 灵渠也使用多道陡门(船闸)提高水位, 方便通航. 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现代人只会修坝去堵那堵也不住的洪水). 有了灵渠, 秦军的作战物资有了保障. 公元前214年, 秦军攻下了岭南地区, 将桂林, 南海, 象三郡的大片土地并入了大秦国的版图.
与灵渠不同, 丽都运河并没有真正地用于战事. 1812年战争之后, 美国将其扩张的野心转移去了西部和南部. 美军再也没有向北面的加拿大发动战争. 这样, 丽都运河在军事上, 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不过, 丽都运河在商业上还是很有用处的. 渥太华出产的松木, 就是通过丽都运河运送出去的.
到了后来, 劳伦斯河取代了丽都运河成为加拿大的主要运输水道. 从此, 丽都运河就沉寂了下来. 但是, 拜中校为建运河而修建的定居点, 却热闹不减. 因而变成了有名的拜城. 拜城后来改名为渥太华, 成了加拿大联邦的首都, 直到今日.
游丽都运河, 最好的去处是去金斯敦. 在金斯敦, 除了可以看到运河的防御城堡, 顺便还可以游览著名的千岛湖和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 可惜, 淡季里去金斯敦的车次太少了. 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合适的班车去金斯敦, 只好直接登上一辆去渥太华的大巴了.

渥太华段的丽都运河, 长约12公里, 在渥太华城中穿城而过. 在渥太华大巴站(Ottawa Bus Central Station)下车后, 花2块钱存好了背包. 沿着站外的凯瑟琳街(Catherine Street)朝东北方向走去. 走走不远, 就来到了丽都运河的河畔. 沿着河边小路, 一直可以走去渥太华河口的国会山. 秋风中, 河边枫树成行, 风景如画. 路上, 不时地看到沿河跑步, 骑车或溜滑轮的人们.
如今, 丽都运河已成为渥太华著名的游乐中心, 四季都有风景. 夏季, 可以到渥太华河口看人工开启运河的船闸. 秋天, 看那两岸的枫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运河一下子就变成了一条长达7-8公里的滑冰道. 在这条世界最长的天然滑冰场之上, 冰上狂欢很热闹. 春季的郁金香节, 两岸都开满了荷兰王室赠送的郁金香. 煞是好看.
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被德国占领. 荷兰王室朱莉安娜公主逃到了渥太华. 渥太华不但收留了怀孕的公主, 还将市民医院中的一间产房送给了荷兰. 这样, 当玛格丽特公主1943年1月19日在这间产房出世时, 顺利地成为荷兰王室的合法成员. 战后, 荷兰王室每年都要运送上万株郁金香到渥太华, 以表示真切的谢意.
此外, 在丽都运河岸边, 还可以看到亚美尼亚大使馆和德国大使馆等秀美的建筑. 而河对岸的渥太华大学, 其建筑也不错. 走到渥太华河口, 可以看到那古老的船闸, 以及渥太华最古老的建筑--拜城博物馆(1827年). 渥太华河是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界河. 向河的另一边看去, 看到的就是加拿大的法语区了.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加东: 尼亚加拉-多伦多-渥太华


早就知道加拿大的交通费比较贵, 税也比较高. 在美国的时候, 就买好了灰狗的大巴证(Greyhound Discovery Pass), 一路坐过去. 当时, 一周证只要199刀. 只要一证在手,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畅通无阻. 在7天之内, 可以无限制地乘坐灰狗及其联营公司的大巴. 这种灰狗证很适合那种喜欢昼游夜行的背包客, 以及漫无目标的云游客.


灰狗大巴的条件还不错, 多数大巴的座位前面都有电插座, 可以边乘车边为电器充电. 此外, 在大巴上也可免费无线上网, 花点时间找找下一站的旅游信息. 很方便. 灰狗巴士不对号入座, 要想在车上看录像的话. 可以早早排队上车, 占个前排的位子, 看得清楚一点.


在美国使用灰狗证, 要先到柜台换好巴士票, 才能上车. 而在加拿大就更方便了, 不用换票, 直接排队. 上车时, 给检票员看一下灰狗证和护照就行了. 如果找不到去计划的目标地的合适班次, 可以立刻改变计划, 登上另一辆去备选目标地的大巴. 非常灵活. 此外, 加拿大的大巴站一般都备有储物柜. 只要花上2块钱, 就能存包长达24小时. 无包一身轻, 到处去转一转.


尼亚加拉的大巴站(Niagara Bus Terminal)位于老城区, 离大瀑布很远, 要乘市内的公车前往, 很不方便. 不过, 我还是走着过去了. 从彩虹桥出发, 沿着尼亚加拉河畔的River路. 边观河景, 边走路, 还不太觉得太远. 走了很久, 才看到尼亚加拉河上的`另一座 公路/铁路桥. 这里就是老城区了, 是背包客栈集中的地方. 在老城区大巴站, 可以乘灰狗巴士去多伦多. 车程大约为两个小时. 很快就到多伦多了.



多伦多的大巴站位置很好, 就在市中心的卑街(Bay Street). 从这里去地铁站, 商业街以及市内的景区都不远. 可以步行前去登打士(Yonge-Dundas)广场看高楼和霓虹灯, 或者到多伦多政府中心看旧建筑和塑像, 甚至可以走到多伦多大学看红叶. 从这一带也可以看到那多伦多的标志建筑--西恩塔(CN Tower).


建于1976年的西恩塔, 高达553米, 是北美最高的建筑, 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 比较起来, 18年之后建造而成的东方明珠塔, 高度只有约468米. 难怪多伦多人会将西恩塔当成他们城市的骄傲. 西恩塔确实很高, 在城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在多伦多钢骨水泥的丛林里迷了路, 西恩塔是很好的方向标识.


南北向的洋街(Yonge St), 是世界上最长的街道. 洋街与登打士街的交界处, 高楼林立. 入夜, 霓虹灯, 灯箱广告和大屏幕更是处处可见. 拍电影的, 可以将这里当成拍纽约的外景地, 没人能看出什么破绽. 至于被称为多伦多心脏的登打士广场, 更是热闹. 这里时常举行露天活动, 每年都吸引百万游客到此一游.


从皇后街(Queen Street)向东拐, 就来到了多伦多的市政府中心及南珊菲利浦(Nathan Philips)广场. 两个弯月组成的市政府大厦, 是多伦多的另一标志建筑. 多伦多曾是上加拿大的首府. 现在是安大略的首府. 所以, 这一带的纪念塑像和纪念碑很多. 值得花时间看一看.



乘大巴从多伦多到渥太华又要走上个5个小时. 这一段走的是著名的枫林大道, 有风景可看. 渥太华的大巴站就在凯瑟琳大街(Catherine Street)上. 从这里可以步行到加拿大自然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和丽都运河河畔. 走去渥太华的国会山, 也不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