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德干: 爱情之城海得拉巴(下)


海得拉巴旧城区的波斯式老巴刹叫做拉德市场(Laad Bazaar), 这里曾是著名的珍珠市场, 也是海得拉巴另一个别称珍珠之城的来源. 时至今日, 懂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此地, 以低廉的价格掏到上等的珍珠. 此外, 这里的工艺品, 特别是彩色玻璃珠手环也很有名气. 每逢开斋节, 满街尽是身披黑纱的回教妇女.

浓郁的香水, 纷乱的交通, 阿拉伯文的店家在街上一字排开: 布店, 香油店, 点心店, 草药店, 珠宝店等等数不胜数. 时空倒错, 好像回到了400年前, 来到了波斯的某个城市.

除了逛商店, 老巴刹一带还留有许多旧式的木质或石质的建筑, 以及古老的城门, 古色古香的, 可以拍几张照片留念.

此外, 旧城区的乌玛哈拉(Chaumahalla)宫殿已对外开放了, 向游人展示其回教式, 印度式及西式各种风格的宫殿建筑. 不过, 这些宫殿已是后一个回教王朝留下的杰作了. 同样, 萨拉均(Salar Jung)博物馆也是莫卧儿属国的产物. 这座由旧首相府改建的博物馆, 展出了4万多件艺术品及钟表, 全是当时首相的个人珍藏品. 可以想见, 当时的王国是多么的富有了.

但是, 随着奥朗则布大帝对德干地区的大举用兵, 海得拉巴地区也不能幸免. 从此, 库塔沙苏丹对海得拉巴地区近200年的统治也就落下了帷幕. 奥朗则布在1687年攻克库塔沙苏丹的戈尔康达城堡之后, 德干地区的政治中心就自然地集中到奥兰伽巴去了. 这样, 海得拉巴就被废弃了几十年.

到了1707年奥朗则布大帝去世后, 奥朗则布的两位王子, 德干王阿扎姆沙和喀布尔王巴哈杜尔沙, 为了争夺王位, 在德里地区大战了一场. 不幸, 德干王战败, 德干的地位从此就 大不如前了.

当巴哈杜尔沙坐上莫卧儿皇帝的宝座之后, 帝国的中心也就转移回北印度的拉合尔去了. 而德干地区就交由莫卧儿帝国委派的德干总督来管辖. 巴哈杜尔沙的能力有限, 继位时的年龄又偏大. 从此, 一代天娇莫卧儿帝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巴哈杜尔沙去世后, 莫卧儿帝国动荡不安, 王位不稳, 七年内王位就替换了多达七次.

1719年, 默哈默德沙(Muhammad Shan)继位莫卧儿皇帝. 其亲信大臣阿萨夫贾(Asaf Jahi)被指派为莫卧儿帝国的德干总督. 几年之后, 阿萨夫贾看到莫卧儿帝国外受波斯人的入侵, 内受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徒的反抗, 已自顾不遐了, 就干脆自立为王了.

不久, 其首府也从奥兰伽巴搬回到了海得拉巴. 这样, 海得拉巴获得了新生, 又成为德干地区的中心了. 阿萨夫贾家族对德干北部的实际统治一直沿续了200多年, 对城市的建设有不少贡献. 即使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 海得拉巴仍能保持相对的独立. 而这时, 莫卧儿帝国已名存实亡了. 海得拉巴王国是莫卧儿属国中最长命的, 比莫卧儿的德里帝国长寿近100年.


在阿萨夫贾王国的后期, 几代国王大力推进海得拉巴城市的现代化, 逐渐将这个德干上的明珠, 建成为区域的教育文化中心. 在这期间, 大量美丽又壮观的建筑出现在穆西河另一侧的新城区. 从政府办公大楼, 到学校和医院, 应有尽有. 整个海得拉巴变成了一座近代建筑的博物馆.

其中既有莫卧儿式的Osmania中央医院, 古今结合的Osmania大学, 印度撒拉逊风格的高等法院, 印度传统式的议会大厦, 又有西式的锡康达拉巴火车站和飞机场等等. 其它较有名的建筑还有城市学院, 中央图书馆, Unani医院和由旧式豪宅改建的州立博物馆等等.

阿萨夫贾王国由于控制了的珍珠, 钻石及珠宝等贸易, 奇富无比. 到了1911年, 当末代海得拉巴国王奥斯曼阿里(Nizam Mir Osman Ali)登基时, 他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他究竟有多少财富, 现在已无从知晓了. 我们只知道, 他随便放在书桌上的一块压纸石, 竟是一块重达185克拉的巨大钻石.

他的私人豪华车队则由300辆仿古戴姆勒和劳斯莱斯车组成. 何等地气派. 他家里的珍珠, 宝石及金锭成筐成箩. 成捆的钞票放在地下室, 任其虫蛀发霉. 此外, 他也爱美女爱得没命. 在他那巨大的宫殿里, 处处金屋藏娇. 据说育有的非婚子女就多达100多个.

在印度1947年独立之后, 海得拉巴王国的独立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危胁. 按照印巴分制协议, 各土邦国允许自愿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可这样一来, 矛盾就来了. 在回教人口占多数的克什米尔, 印度教的土王选择加入印度, 就引起了回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间战乱. 时至今日, 克什米尔仍是一个火药筒子.

相反, 在印度教徒占多数的海得拉巴, 国王奥斯曼阿里在寻求独立不果之后, 选择加入巴基斯坦. 尼赫鲁政府当然不愿意, 强硬地要海得拉巴加入印度. 海得拉巴申诉到了联和国, 也不管用.

1948年, 印度军队在Chaudhuri将军的率领下, 分五路进军海得拉巴. 奥斯曼阿里国王手里没有正规军队, 只能将手中的300支来福枪发了下去. 抵抗是徒劳的, 印度军队很快就攻进海得拉巴城了. 国王的军队只能投降了, 海得拉巴从此被并入了印度.

海得拉巴的首相被俘, 凶多吉少. 奥斯曼阿里国王则获得了优待, 被软禁在宫殿里, 一直到1967年去世为止. 但他的臣民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一年的战乱之中, 回教徒成了掠夺奸杀的对象. 海得拉巴地区共有20万回教徒被屠杀. 历史为尼赫鲁政府写下不光彩的一页.

在海得拉巴的街上乱走, 看到几个全身黑纱, 只露出双眼的回教妇女. 和她们的目光接触, 让人不寒而栗. 多少忧怨, 多少仇恨, 谁人能知? 从此, 我明白了. 在印度, 印度教徒和回教徒, 水火不能相容. 对2007年8月, 海得拉巴发生连环爆炸案, 一点都不感到惊奇. 冤冤相报何时能了!

2007年12月22日星期六

德干: 爱情之城海得拉巴(上)


海得拉巴是德干高原上最大的回教城, 也曾经是印度最重要回教文化中心之一. 海得拉巴建于1591年, 有很多别名, 像什么珍珠之城, 花园之城, 财富之城, 回教之城等等. 但我喜欢叫她爱情之城, 因为她的建立源自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原来, 当地的库塔沙(Qutb Shah)苏丹也曾是德干苏丹五虎之一. 其首府位于戈尔康达城堡(Golconda Fort). 当年的年青王子, 叫做默哈默德库利(Mohammad Quli), 疯狂地爱恋上了一位泰卢固族舞娘, 要想娶她为妃. 可惜, 这位美女不仅是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 而且还是个印度教徒. 王室自然坚决反对.

王子冒着丢失王位继承人, 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险, 继续与心爱的女友交往. 白天, 王子在戈尔康达城堡中牵心挂肚. 每当夜幕降临, 王子就骑马悄悄出城, 夜行数里, 又越过滚滚的穆西河水, 才来到女友所居住的泰卢固乡村, 和心上人秘密幽会. 后来, 为了方便过河约会, 王子甚至命人在穆西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梁.

王子对爱情的执着, 终于感动了上苍. 最后, 父王破例首肯王子娶异族女子入门, 婚姻也得到了王室的谅解. 此外, 王子也保住了王位继承人的地位. 王子春风得意, 既娶得了美人归, 又顺利地登上了王位.

不久, 戈尔康达城堡地区闹起了水荒, 默哈默德库利苏丹就决定迁都. 新都城就设在穆西河对面的王妃家乡. 因为王妃的称号叫做海得玛哈(Hyder Mahal), 新都也就叫做海得拉巴(Hyderabad)了. 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默哈默德库利酷爱波斯诗词, 艺术以及建筑. 在建设新都时, 一心要把她建成世上最好的城市, 一座人间的天堂. 城市规划参考了当时的波斯名城伊斯法罕(Isfahan), 开了印度整齐规划城建的先河.

为了庆祝建立新都以及纪念苏丹与王妃的伟大爱情, 苏丹还专门在王妃旧居的位置上, 修起了一座高高的查尔米纳(Charminar)四塔门. 从此, 四塔门成为新都城市中心的十字路口, 苏丹也从此建了四条大路通向东南西北. 这座海得拉巴的凯旋门, 伟大爱情的丰碑, 至今仍屹立在海得拉巴旧城的中心, 成为海得拉巴的标志建筑.



沿着四塔门的四条大路, 苏丹修建了数以万计的建筑, 有些建筑甚至高达九层. 这样一来, 海得拉巴城区内的宫殿, 回教堂, 店屋, 豪宅, 驿站, 浴室, 学校, 医院样样齐全, 周围又有花园点缀其间, 很像个现代城市的模样了.

海得拉巴城市的规模甚至超过当时北印度的大城阿格拉和拉合尔(Lahore). 只可惜, 当时的大部分建筑已毁于奥朗则布大帝攻城的战火. 除了一些残墙断瓦, 只有四塔门和其对面的麦加回教堂, 孤影自怜. 现在在老城区看到的宫殿, 都是莫卧儿统治时期后重建的.

今日的海得拉巴是个双子城, 也叫做海得拉巴-锡康达拉巴(Secunderabad). 城市大致上可以分成4个部分, 戈尔康达城堡是库塔沙苏丹在1518-1591年使用的旧都, 其传声, 通风及供水系统令人称奇; 海得拉巴旧城区则是库塔沙苏丹在1591-1687年间所使用的新都; 莫卧儿统治时期, 建设重点移至穆西河另一面的海得拉巴新城区, 博物馆和高校最有特色; 而锡康达拉巴则是英国人建设的区域中心城市, 留有机场和车站.

由于海得拉巴城市规模很大, 各区之间的距离也较远, 不愿挤公车的话, 就只能叫突突车了. 海得拉巴的突突车应该全数使用计价器, 市内短程的乘车费用应该不会超过100卢比. 但突突司机常常想对外国人多收费, 不要理他们, 照表给个整数就成了.

出了海得拉巴机场的大门, 找了辆突突车. 去火车站买好了去奥兰伽巴(Aurangabad)的火车票. 又找了辆突突车, 直奔四塔门而去.

如今, 四塔门被围起来了, 车辆都在外面绕圈子. 所以, 到老城区, 突突车一般会停在麦加回教堂门口. 可以先参观回教堂, 再去四塔门. 麦加回教堂不收门票, 但要给看鞋子的人小费. 四塔门的入门费则是2美元.

麦加回教堂的规模很大, 有一个很大的水池. 因使用来自圣地麦加的红砖而得名. 回教堂的另一个特色是由整块黑色花岗岩制成的拱门, 当时花了1400个牛力, 才从采石场拉来, 费了不少功夫. 麦加回教堂的修建时间很长, 她始建于库塔沙苏丹时期的1614年, 完成于奥朗则布大帝时期的1693年. 后来, 莫卧儿的苏丹Nizam Ali Khan在此建墓, 葬于此地.

四塔门建于1591年, 是一个巨形的花岗岩建筑, 由四个高塔以及四个相连的拱门组成. 塔楼高达56米, 高耸入云. 正方形的底边宽约30米. 底边中间的拱门美丽大方. 淡黄色的墙壁使用了特殊了一种材料涂抹. 其成分据说含有云石粉, 豆粉和蛋黄. 所以, 色彩经久不退.

游客可以爬上拱门上那高高的回廊. 回廊上还有海得拉巴最早的回教堂和塔楼, 但可惜, 现在已不让上去了. 沿回廊外面走一圈, 整个老城区的风光尽收眼底, 麦加回教堂, 贾玛回教堂, 旧宫门, 波斯式的老巴刹, 还有那人群.

当然, 在这里也可以看清建筑的内部细节, 镂空雕花无处不在. 内部的拱形结构刚好用做上镜的照像框, 而看景的当地人当成了模特儿.

看我拿着相机, 小孩全围上来要拍照片. 一直被印度人追着要拍照, 不耐烦了, 只好说: 没胶片了(数码相机确实没装胶片), 赶快逃之妖妖了.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德干: 小泰姬陵


不知到是不是老天故意作弄, 游人要看印度庙(吴哥窟)要去佛国柬埔寨, 要看大佛塔(婆罗浮屠)要去回教国印尼. 那么, 要看伟大的回教建筑(泰姬陵)就非去印度教的国度不可了. 印度留存的莫卧儿帝国建筑很多, 仅仅进入世界遗产名册的就有胡马雍陵, 阿克巴陵, 胜利之城, 泰姬陵, 阿格拉堡和红堡共六座. 其中, 泰姬陵不愧是印度回教陵墓的典范, 绝对地突出了其对称平衡, 肃穆永恒的回教理念. 真想不到, 能征善战的成吉思汗和帖木尔, 其后代中还能出现几个像沙贾汗(Shah Jahan)大帝这样的艺术天才, 留下的艺术瑰宝令世人感叹不已.
可惜, 莫卧儿的建筑多在北印度. 南印度似乎只有一座位于奥兰伽巴(Aurangabad)的小泰姬陵引人注目. 我之所以叫她小泰姬陵, 一来是她是沙贾汗儿孙仿造泰姬陵而建的, 另外她的规模和影响也远不及泰姬陵. 无论如何, 她也是一座典型的印度回教陵墓, 其模式也与泰姬陵相同. 中心建筑是一个大大的洋葱头圆顶, 旁边是四个尖尖高高的宣理塔和一个回教堂. 陵墓的前面, 同样也有一个波斯式的水池花园, 围墙和大门也很精致. 与泰姬陵不同的是, 小泰姬陵后面有一座小山, 风水格局似乎更好一点, 周围的风景也显得更协调一点.
一样, 小泰姬陵后面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大约在1630年, 沙贾汗大帝的波斯美妃不幸死于难产. 痴情的皇帝放下帝国一切军政大事, 要全力为爱妃修建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陵墓. 因为爱妃的封号叫做泰姬玛哈(Mumtaz Mahal), 她的陵墓也就成为了比永恒多一天的泰姬陵. 在2万多人辛勤地工作了22年之后, 这座不朽的建筑才完工. 墓成之后, 沙贾汗仍沉迷不醒, 病入膏肓. 这时, 沙贾汗的三子奥朗则布(Aurangzeb)出来了, 这位战功显赫的德干王, 对父王的劳民伤财和不理朝政实在看不下去了. 就在1658年发动了一起类似大唐宣武门事件的兵变. 在兵变中, 奥朗则布杀死长兄, 赶走二哥, 又将弟弟关入大牢. 最后, 奥朗则布还把父王沙贾汗围困在阿格拉堡, 并切断水源, 逼迫他让位.
之后, 奥朗则布顺利称帝, 成为莫卧儿帝国的第六位皇帝. 奥朗则布大帝继续沙贾汗大帝未完的德干征战, 一直把帝国的版图扩大到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 奥朗则布对印度的统一大业影响深远, 后来的英国人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基本统一了整个印度. 但是, 奥朗则布也犯了一个大错, 他对印度教徒采取歧视和迫害的政策, 从而激起了印度教农民和印度土王激烈的反抗, 也留下印度教徒和回教徒不和的祸根. 后来, 当印度教土王得势后, 又反过来又迫害印度回教徒, 形成了这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局面.
奥朗则布原为德干王, 为了巩固对德干地区的统治, 就把德干高原上的奥兰伽巴定为帝国的南都(德里为北都). 既然奥朗则布痛恨父王造墓的奢侈, 提倡简葬, 那么, 奥兰伽巴又如何会出现一座仿泰姬陵的建筑呢? 奥朗则布确实提倡简葬, 生前就留下遗嘱, 自己就葬于奥兰伽巴不远的库尔达巴德土坟, 一个几乎没人知晓的地方. 其皇后在奥兰伽巴城外的墓地, 开始也不太奢华. 但其子阿扎姆沙(Azam Shah)觉的母后的墓太简陋了, 一心想让母后的墓比得上泰姬陵. 在阿扎姆沙王子的大加改建后, 这才有了这样一座小泰姬陵. 但其用材比真正的泰姬陵还是差了很远, 虽然主体建筑也多是使用白色的大理石, 但上面就没有镶嵌宝石了.
小泰姬陵的正式名字叫做馬克巴拉太妃(Bibi-Ka-Maqbara)陵, 始建于1679年, 只比泰姬陵晚20年几年, 是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大帝父子为纪念皇后杜拉尼(Rabia-ud-Daurani)而建. 在奥朗则布大帝1707年死后, 阿扎姆沙王子在与巴哈杜尔沙(Bahadur Shah)王子争夺王位之战中落败, 小泰姬陵也就草草收工了, 上层部分使用白花岗岩取代大理石而成. 莫卧儿七世巴哈杜尔沙(1707-1712)之后, 帝国就开始走下坡了. 小泰姬陵的上好风水也帮助不大.

由于还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册, 小泰姬陵的门票只要2美元. 此外, 小泰姬陵也没有什么严格的保安检查, 不用排长龙入园. 小泰姬陵墓园的四周也有围墙, 游客要从精致的正门入园. 从白色的拱门一走进去, 正是期待的那种感觉: 拱门, 洋葱头, 尖塔, 松树, 水池以及倒影, 一览表. 远远望去, 绿树环抱, 小山绵延, 景色不输给泰姬陵. 当然, 走近一看, 质地就不能和泰姬陵相比了. 沿着水池一路向前, 走上高高的方形台基. 渐渐可以看清建筑的细部, 虽然不能和泰姬陵比, 但细部还算是很精致的, 也同样让人爱不释手. 进入中心建筑要脱鞋, 转一圈拍几张照片就可以出来了.
左手边就是那个回教堂. 脱鞋进去, 试着倾听一下阿拉的声音. 回教堂的拱顶也很优雅精致,也是个拍照的好地方. 走下台基, 再从远处看一看. 还是比较喜欢从远处观看, 特别是日落时分, 无论是浑圆的洋葱头, 还是尖尖的高塔, 在夕阳下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
小泰姬陵就在奥兰伽巴城外1公里处, 很容易到达. 叫个突突三轮车, 就可以将班贾吉(Panchakki)水车磨坊, 奥兰伽巴佛教石窟以及小泰姬陵串起来游. 从小泰姬陵出来, 早已日落西山, 天也不太热了. 慢慢走回城, 顺便看看奥兰伽巴的城墙和城门, 还有那集市和人群.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德干: 比加普南方的阿格拉(下)


要在比加普看回教堂, 自然就要去贾玛回教堂(Jama Masjid)了. 这个回教堂始建于1565年, 是阿里(Ali)苏丹为庆祝战胜德干印度帝国而建. 但一直到默哈默德苏丹继位后, 主体建筑才大体完工. 虽然比加普过去曾有回教堂不下50间, 但没有那间可以和她相媲美. 她是德干, 乃至全印度最漂亮的回教堂之一. 回教堂的半球 圆顶很美丽, 9个白色的拱门也很漂亮, 很有回教肃穆的气氛. 回教堂的祈祷厅很大, 也很特别, 分为左右及中间共三部分. 厅里的大理石地砖分成2500格, 每格可容纳一位祈祷者, 是个很大的回教堂. 此外, 其前壁上的阿拉伯文书法及装饰花纹, 金壁辉煌, 这在回教堂中不多见. 祈祷厅里的大理石地砖, 据说是奥朗则布大帝在占领比加普之后添加的. 当时, 奥朗则布还扩建回教堂的东部, 添加了回教堂的大门, 并在大厅中铺满地毯, 挂上长长地金链. 可见, 莫卧儿大帝也是很钟爱这间回教堂的.
回教堂庭园里有一个水池. 水池旁边的两个水车, 竟变成了平民取水的去处. 早上, 可以看到头顶水罐的小女孩在此川梭往来, 取水不断. 她们看起来都很开心, 好像是在唱: 我很穷, 但是我很幸福. 外人很难理解. 虽然, 平民的食水在印度是个很大的问题, 但总体上来说, 印度的平民日子还是过得蛮幸福的. 至少在他们心里如此. 印度政府实行了60年的扶贫政策, 平民的温饱有了基本的保障. 此外, 印度传统的种姓等级观念, 也使得印度穷人安于现状. 这正是, 无欲无求, 快乐无比.

出了贾玛回教堂, 沿外面的大路一直向西, 很快就看到了旧王城的围墙了. 王城就没有贾玛回教堂那样幸运了, 她在战火中遭受了严重地破坏, 目前是一大片废墟. 留下的护城河沟和城墙还是很壮观的. 走到护城河沟, 正在寻找进城的道路, 一个路过的当地人神秘地向我招了招手, 好像要帮我带路, 就向前走去. 跟着他走走不远, 果然另有乾坤. 原来, 在这回教王城的边上, 竟然还有一座废弃的印度庙. 因和这个人无法用语言沟通, 不知到该庙是不是印度王朝遮娄其留下来的, 但其式样和其它的德干印度庙没有什么分别. 奇怪的是, 此人一身回教徒的打扮, 戴着一顶白帽子, 但却来拜印度庙. 可见, 在印度, 回教和印度教虽然是水火不能相容的, 但还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无法分离.
王城中残留一些建筑已变成了政府的办公室了. 要想登城楼一看, 就要穿过这些办公地点. 工作人员会很友善地告知从那个楼梯上去. 官员也不会把闲人莫入的字样挂在脸上, 更不会竖上办公重地禁止拍照的牌子. 这样一来, 就不会对游客带来太大的不便. 不费什么力气, 就登上城楼, 旧城废墟一览无余. 从楼上下来, 再回到大路, 一直走到城东. 就可以看到高大的城门和炮台了. 由于比加普没有天然屏障, 当年只能依靠这些坚固的城墙, 城门和炮台来防卫都城的安全. 所以, 这些防御设施修的都不错. 当然, 最有名还算是比加普的火炮了.
在比加普留下的火炮中, 最有名的有两尊. 一 尊就是著名的战场之王(Malik-e-Maidan). 在同类火炮之中, 这门最大. 她长4.4米, 直径1.5米, 重达55吨. 当年, 为了把大炮拉上炮台, 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动用了10头大象, 400头牛, 以及100名劳工. 可是个浩大的工程. 战场之王的炮口上铸有猛虎(代表回教)扑象(代表印度教)的图案, 象征回教一定能战胜印度教. 此外, 战场之王古铜色的炮身也很神奇, 即使在烈日下, 摸起来也是冰凉凉的. 只要轻轻在炮身上拍一拍, 就听到轰轰的钟声. 据称, 这个炮王很灵验, 摸着她许个愿, 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比加普的另一门名炮, 叫做Lambachhari. 这门铁炮长达9.3米, 不知到是不是当时最长的火炮. 

出了比加普的麦加(Mecca)城门, 大约再走1公里, 就能看到德干的另一个回教建筑精品, 依布拉欣(Ibrahim Rouza)墓及回教堂了. 进入墓园的门票也是2美元. 远远看去, 依布拉欣墓的建筑虽然没有戈巴兹墓 那么宏伟, 但却比较秀气. 此外, 依布拉欣墓的石雕也很精巧, 比戈巴兹墓更胜一筹. 戈巴兹墓前有个高高的门楼, 遮挡住了视线, 从门口看不到陵墓的主体. 而依布拉欣墓从门口看去, 左面的陵墓和右面的回教堂, 已是一览无余. 神似泰姬陵.
墓园中的陵墓和回教堂面对面, 其倒影在中间水池中交相辉映, 不愧为回教平衡对称建筑的典范. 除了雕刻细部, 其高达24米的宣教塔也很特别, 落日余辉下, 蔚为壮观, 可以与泰姬陵的宣教塔一较高低. 无论是陵墓还是回教堂, 艺术性都很强, 石壁上装饰丰富, 还有镂空的石窗及美丽的木门, 都值得仔细看看. 此外, 该建筑的地基下还建有秘密通道, 除了用于藏匿武器和食品, 也可用来传声. 据说, 一个人站在苏丹墓旁, 就可以听到另一人在对面祈祷厅中的说话声. 有点恐怖. 
人人都知道泰姬陵的美丽, 但有多少人知道泰姬陵是参照依布拉欣墓为蓝本而建的呢? 当年, 莫卧儿的沙贾汗大帝, 在爱妃泰姬玛哈不幸去世后, 就开始筹建泰姬陵. 1636年, 他派出了多个使者, 到各地收集陵墓的图样. 其中, 比加普的依布拉欣墓最合他的心意. 不过, 沙贾汗大帝不喜欢依布拉欣墓的黑色, 就要求换成像位于Mandu的Hoshang墓一样的白色大理石. 黑色则打算留给自已. 可惜, 沙贾汗大帝的后一个愿望没有实现. 否则, 今日我们就可以在白色泰姬陵的对岸, 看到一座黑色的沙贾汗陵了. 无论如何, 比加普的依布拉欣墓与Mandu的Hoshang墓相结合, 泰姬陵这座不朽建筑就诞生了.
和泰姬陵一样, 依布拉欣墓的后面也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不知为什么, 回教帝王中的情种还真不少, 比加普的依布拉欣(Ibrahim)苏丹二世也是一位. 他爱他的王妃泰姬苏丹娜(Taj Sultana)无以复加, 要在她生前就为她修建一座最美丽的泰姬墓. 依布拉欣苏丹二世在修墓的过程中, 耗尽了全部心血. 1626年, 在陵墓建成之后, 就离开了人世. 所以, 实际上依布拉欣苏丹先葬入这座黑色的泰姬陵, 陵墓也就改叫依布拉欣墓了. 8年之后, 泰姬苏丹娜也随他而去, 永远安卧在依布拉欣苏丹的墓旁.